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典型案例> 正文

物业企业参与基层治理的武汉实践与深化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作为致力于社会治理研究、社区服务、业委会咨询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人民产业发展业委会孵化中心自2020年成立以来,已在武汉、南昌、南京、成都等多个城市开展第三方服务工作。其中,仅武汉市已经承接包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江夏区在内的共计100多个社区基层治理业委会孵化任务。长期工作在社区治理、业委会孵化、矛盾调解一线,让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的重要意义,也更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丰富意涵。安居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重要主题之一,从基层治理第三方服务者的角度来看,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物业服务行业已从单纯的管理维护者,演变为基层治理的关键支撑。其角色定位的深刻转变,正在谱写城市治理的微观图景。

物业服务行业融入基层治理的现状与深层挑战

在全国范围内,物业企业正以“前沿触角”身份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网络,其独特优势在于“最后一百米”的贴近性服务与资源整合能力。然而,其融入过程仍面临诸多瓶颈:第一是权责边界模糊物业服务合同责任与基层治理公共职责常相互混淆,导致“无限责任”困境。第二是协同机制缺位与社区、街道、业委会等主体的常态化联动与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健全,资源整合效率低下。第三是经费保障不足承担公共管理及突发应急性服务职能时,普遍缺乏合理的经济补偿与长效支持机制。最后是居民参与度低部分居民对物业参与治理的认同感与配合度不高,“小区的事都是物业的事”认知偏差普遍存在。

武汉基层治理的特色与成效

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基层治理创新方面走在前列。近年来着力构建“1+3+N”治理体系,并大力推广“1314”治理模式,强调组织引领、多方参与、智慧赋能。尤其在“红色物业”建设方面,武汉通过组织嵌入(社区“两委”成员与物业党员交叉任职)和机制创新(三方联动议事平台),显著强化了党建引领下的物业治理融合度。

一是缓解超大规模社区治理承压。促进解决部分大型社区人口高度密集,治理负荷重的问题。二是提升“三方联动”效能。厘清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职责,明确议事规则。三是增进治理角色之间信任,构建统一协调各方的基层治理服务平台。四是破解老旧小区治理困局。促进解决基础设施老化、物业费收缴难、专业物业覆盖不足等问题。五是深化智慧治理应用,提升平台整合度、数据共享度与居民实际使用便捷性。

物业企业融入基层治理的角色定位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物业企业也必然要完成自我进步,实现现代化,从角色定位上要更加明晰。首先,成为风险感知的“预警哨兵”:依托日常巡查与服务触点,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特殊群体需求等治理信息,构筑风险防范第一道防线。其次,成为公共服务的“专业臂膀”:在社区指导下,有序承接部分政府延伸服务(如政策宣传、信息采集、应急协助)及社区公共空间、设施的专业化管养。再次,成为凝聚共识的“沟通桥梁”:利用服务居民的直接渠道,协助政策宣贯、民情上传,强化社区、居民间的沟通,促进共识达成。  最后,成为应急响应的“先锋力量”:在防汛救灾等突发事件中,物业队伍因其组织性、属地性,往往成为应急处置的重要力量。

业委会孵化工作视角——物业企业深度融入基层治理,需着力实现“三个重塑”

一是认知重塑:从“小区管理者”到“治理合伙人”。不能对组建小区业委会采用对抗态度,定期公示小区公共收益并及时移交,积极配合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使用公共收益实施基层治理。二是能力重塑:锻造“专业+治理”复合能力。提升员工政策理解、群众工作、应急处突、智慧平台应用等治理素养,培育“物业管家+网格助手”复合人才。三是模式重塑:构建“智慧+共治”服务新生态。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物业平台并与城市治理平台对接;主动参与议事协商,探索“物业费+政府补贴+公益资源”多方筹资模式,尤其在老旧小区推广“基础服务+特色服务”菜单。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优秀物业企业已在行动,例如某大型物业在汉项目将管家纳入社区网格,成为民情信息员、政策宣传员;某企业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创新“阳光酬金制”“信托制”物业模式,显著提升透明度和居民信任;更有企业利用闲置空间打造“便民福利社”“健康驿站”“社区食堂”等便民设施,成为社区服务的有力补充。

物业服务积极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是城市所向、行业所趋。这要求物业企业以“治理合伙人”的站位,在党建引领与三方联动的框架下,实现从理念到能力、从模式到价值的全面跃升。物业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之路,是责任之路,更是价值升华之路,以专业服务夯实治理之基,以创新实践点亮万家灯火,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物业行业力量。(孙启波)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