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数智化助力中国工业降本增效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水区。9月25日,京东工业发布行业首个工业供应链大模型 JoyIndustrial,发起“智赋千业 万亿降本”产业行动,发布九大工业行业及机器人专属场景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工业实现“降本万亿”。

当前,各类AI大模型竞赛方兴未艾,在很多领域加速应用。而此次京东发布的首个工业供应链大模型,也从一个侧面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进入精准赋能新阶段。众所周知,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深度契合新型工业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也已有一系列明确的政策指引。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实施六大重点行动。其中之一就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这里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2024年3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推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这种顶层设计为技术落地提供了清晰导向,而市场主体的创新实践则让政策蓝图加速转化为产业实效。

经测算,供应链数智化会为行业带来6.77万亿元降本空间。这一数据精准揭示了工业大模型的价值潜力。目前,依托5710万工业品SKU数据与40余细分行业经验的京东工业大模型,已服务超万家重点工业企业,足以证明工业领域对于大模型的需求之大。同时,这也表明,发展工业大模型并不是为了跟风炫技,而是通过“数据+智能”的协同、“技术创新+场景实践”的融合,实现政策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

工业大模型对产业的改造,本质是对生产要素配置逻辑的系统性革新。因为传统工业技改模式主要依赖经验驱动的局部优化,而大模型则通过全生命周期、多维度数据学习和训练,有望实现全链路效率的整体升级。可以说,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技术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工业大模型已成为有效升级产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保障产业链安全、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工业大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已不再是企业的可选项,而是关乎中国新型工业化全局的必选项。例如,通过供应链智能化调度,企业可实现供应商集群的优化整合,形成“短半径产业圈”,从而降低外部资源不确定性的影响,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同时,工业大模型带来的不仅是“万亿降本”的经济效益,更是对新型工业化内涵的丰富与拓展,它让数据成为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将倒逼企业加快从管理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数智化进程,敢于拥抱变革,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锤炼技术、迭代模式。

产业数智化被呼吁和倡导了很多年,一方面是存在迫切性和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产业数字化的难度很大。与消费服务等领域不同,产业数智化存在专业数据积累、真实场景历练优化等一系列困难。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给产业数智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说,在通用大模型上诞生了一群具备越来越完备通识的大学生,那京东这样的企业正利用自己深入大量产业真实场景、丰富精准的专业数据、在场景运营中不断优化迭代的优势,为产业培养出一大批懂行业、能干活、会创利的“博士”。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博士”也可以通过产品、方案或智能体的方式迅速融入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帮助他们搭上技术快车,共享更多此前难以企及的专业能力。

当然,当前工业大模型仍面临垂直产业差异大、专业数据积累难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普惠机制。同时,也需要政策的有力引导,营造鼓励数据开放、技术创新的环境,推动产学研用的通力合作,协同攻克技术难题。可以确定的是,以首个工业供应链大模型的发布为契机,当越来越多的工业大模型扎根产业土壤,中国新型工业化必将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质变,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不断筑牢“智能底座”。(董天)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