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作者:中山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张 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重要概念,并与“两个结合”联系起来,指明“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及特点,推进“两个结合”,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指明了方向。

“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在机理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两个结合”的实践沃土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契合的基础上实现深度融合、在双向互动中完成创造性转化的有机过程。这一过程遵循着严谨的内在机理,体现为前提、过程、方式、原则和结果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兼具社会主义底色与民族文化特质的新型文化形态。

“结合”的前提是相互契合。文化形态的创造性生成,基于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具体而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追求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愿景,在摒弃剥削、追求公平正义的目标上高度一致;“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共同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发展的主体与价值归宿;“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理论,都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生态和谐的追求;“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革命品格,同样彰显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正是这种深层次的精神共鸣,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生成提供前提。

“结合”的过程是相互融合。相互契合为“两个结合”提供可能性,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真正形成,离不开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实现的深度融合。这一融合过程,不是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伴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历程。其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导向,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在回应时代挑战、破解发展难题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当民族独立成为时代课题时,相互融合体现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赋予革命文化以民族精神内核;当现代化建设成为核心任务时,相互融合表现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中“富民厚生”“自强不息”等理念成为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时,相互融合则深化为“构建新的文化生命体”,促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与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共同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结合”的方式是相互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创造,不是单向的“改造”或“依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双向奔赴和互动中实现的丰富和发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以其独特思想智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时代化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华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为共产主义信仰提供易于被中国人民理解的文化载体;“修身为本”的道德传统,丰富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精神资源;“协和万邦”的外交智慧,拓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实践维度。

“结合”的原则是相互尊重。文化形态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不同文化文明的平等相待与尊重。“两个结合”之所以能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关键在于摒弃了“谁取代谁”“谁依附谁”的单向思维,遵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发展逻辑。这种相互尊重,在价值层面表现为,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立场,又珍视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避免了“以儒化马”或“以马化儒”的片面性;在方法层面表现为,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传统文化,又通过传统文化的鲜活表达阐释马克思主义,使“道”与“器”相互支撑;在实践层面表现为,既反对文化复古主义的守旧倾向,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否定态度,在继承与创新的平衡中推动文化发展。正是这种相互尊重的思想态度和行为逻辑,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注入了兼容并蓄的品格。

“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两个结合”所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单向胜利”,也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二者共同完成的“文明更新”。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结合”使其从一种外来理论转化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获得更深厚的文化根基、更生动的表达形式和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结合”使其合理内核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这种相互成就的结果,作为“两个结合”推动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既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的基础上确保文化形态的社会主义方向,又在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赋予文化形态鲜明的民族特质,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独特标识,为人类发展提供新的文明范式。

“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本原则

以“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需要深入理解和牢牢把握五个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人民至上。这些原则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以“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基本遵循。

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文化建设领域,集中表现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提供原则指导。一方面,党的领导为“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锚定政治方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反对多元指导思想,保证“两个结合”在科学理论框架内展开,避免文化形态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另一方面,党的领导为“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提供实践保障。党以自身的理论、政治、组织、制度和密切联系群众等优势,确保文化形态建设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厚植文明根脉,创造出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蕴含中华文明基因的文化新形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两个结合”的真理力量转化为文化形态的实践力量,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行稳致远。

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就决定文化主体要在自我肯定和认同中,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主动选择、改造、融合并进而实现文化升级。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成为“活的文化基因”,二者才能共同滋养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化文化形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动态的“生命体”,其发展需要持续的自我更新。文化自信赋予这种更新以底气,能够推动文化形态建设敢于直面传统和现实问题,敢于在多元价值中让不同群体找到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实践表明,唯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创造出既具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文化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精神支撑。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将“守正”的根基性与“创新”的能动性,辩证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实践,使文化形态既保持本质规定性又获得不竭生命力。“守正”确保文化发展的根脉不丢、方向不偏,决定文化形态的本质属性。“正”包含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中国实践的方向之“正”。“创新”推动文化形态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赋予文化形态时代生命力。“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时呈现的“时代化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呈现的“现代性转化”,以及文化实践方式实现的“创造性突破”。创新必须以守正为前提,确保文化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不脱离民族文化根脉;守正必须以创新为路径,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有在创新性发展中才能不断增强。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理念、内容、形式等,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坚持开放包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交流碰撞、互动互融中形成的人类文化新形态,其形成过程恰好体现了以开放包容的原则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其一,在开放包容原则的指导下,“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打破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隔阂,使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既能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又以包容的气度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其二,开放包容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始终坚持“文明平等”“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文化发展道路,使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成为破解“文明冲突论”的实践样本。开放包容使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既扎根中国大地,又拥抱世界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不竭的精神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内核,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民本基因,在文化形态建设中发挥着根本性作用。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为“两个结合”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实践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设,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方式,从价值导向到功能定位,始终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是植根于人民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另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构成“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评价标准。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群众的文化意识、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的磅礴力量。

“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实践进路

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和深厚的文明底蕴。新征程上,需要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引领人类前进方向的文明新形态。

坚持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尤其是以“第二个结合”为根本路径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过程中,同样必须始终坚守“魂脉”和“根脉”,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并非不顾国情实际、不经具体分析的简单复制或机械移植,也不是相互取代或彼此同化,而是在承认双方差异基础上的有机融合。需紧紧抓住相互契合这个根本前提,从我国具体国情和现存的实际的客观规律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结合”中的主导地位,通过“结合”不断筑牢道路根基、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争取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有利结果。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协同互动。“两个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其不是纯粹的理论思辨,而是始终与实际紧密结合并致力于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文化和文化形态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形成发展的现实条件和根植沃土。以“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要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协同互动。当前,既要继续以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回应为依托,以为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提供实证基础和经验积累,又要以实践基础上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指引,以为加快建构新的文化形态明确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只有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把握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客观规律,真正建成文化强国,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文心雕龙》提出:“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这揭示了继承与创新是文学创作中相辅相成的两种能量。以“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使继承与创新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继承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承认任何文化形态都不是“飞来峰”,而是“历史的回声”;创新主张在回应时代转折与激荡中大胆突破,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实质,为其形态更替注入了强大动能。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而非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而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以“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过程,是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推进创新发展的过程,即“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因此,只有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真正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坚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古今之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聚讼不休的思想难题,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及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两个结合”不仅科学阐释理论创新的内在机理,而且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新高度,为破解文化领域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廓清思想迷雾。中华文明是兼具连续性和创新性的文明,内在决定中华民族若想构建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文化形态,需克服简单评判“传统”与“现代”孰优孰劣,企图以一方取代另一方的思维定势,不断推进二者的融合对接。对待传统文化,既要避免简单复刻,又要避免粗暴否定,而是要溯古启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坚持民族与世界的交汇共生。“两个结合”旨在通过深刻化学反应,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这一价值目标,彰显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既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气度,又秉持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在维持彰显民族特色与具备世界文化形态一般特征的平衡中塑造的文化形态,体现了民族与世界的和谐共存、交汇共生。以“两个结合”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既要贯彻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根本前提,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推进各项工作,也要有胸怀天下的格局气度,以开放包容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自觉以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为己任,努力向当今世界提供一种“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典范文明,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