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8月9日,周末旧书市集在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越界朝阳里举行。近年来,北京市推出“旧书新知”概念与系列活动,为旧书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从西门进入朝阳里后向东步行约50米,右转进入B座一层,古色古香的布衣书局映入笔者眼帘。这家书局主营旧书买卖,10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布置得紧凑而通透。右手边矗立着一排书架,“古中国”“老版本”“新文化”等分类标签清晰可见。一位店员正手持名册,仔细核对、摆正每一本书的位置。书店主理人胡同身着灰色文化衫,坐在茶桌旁,一边品茶,一边笑眯眯地与书友闲聊。
从交道口,到潘家园,到高碑店……再到现在的六里屯,布衣书局成立23年来,胡同带着十几万册书前后搬了13次家。地址流转,不变的是书局始终作为桥梁,将书籍和爱好者连接起来。
“我们书局在2004年搭建了自己的网站,当时的前一百个注册用户里,有六七十人现在还和我们保持联系。”胡同分享道,书局有不少“长情”的书友,他们或居住在附近日常到访,或远在天南海北以邮递相连。“前十名注册的用户,一周内必有信息来往,甚至还有深圳的书友每个月寄一箱书来。”
上门收书、邮递寄售……布衣书局的旧书来源多样,种类繁多,时间跨度也大,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距今约五百余年。这些旧书不只“蜗居”在书局,更流动在书友手中。泛黄的书页、百年前的文字图画,也能在今天遇见新知己。
有研究学术的学者,通过阅读在布衣书局购买的旧书,拼出了自己的研究脉络;一位厦门大学的教授从书局的名家赠书中,意外验证了陈寅恪某本书中的小细节;年轻的女孩闲逛进书店,看见一本封皮“失踪”的儿童文学书,激动道这是她小时候读过的版本,胡同便将书相赠,他说:“希望让旧书找到真正需要、惦记它们的‘新知己’。”
23年时光荏苒,数字化浪潮迭起。面对电子阅读的冲击,布衣书局没有退场,而是选择让旧书流动到更远方。
作为国内较早试水线上销售的书商,胡同不仅在线上开了孔夫子旧书网的第一家店,还坚持直播卖书:每天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晚上六点到八点,直播间准时开放,吸引了来拍卖书籍的新朋友,也让很多老书友在此聚会,有些书局常客已相识十多年,边看直播“蹲守”感兴趣的旧书,边发“弹幕”闲聊,隔着屏幕叙旧。
今年5月11日到5月12日,布衣书局举办了“陈村先生藏书专场”直播拍卖,两天内有3000余位网友进入直播间。作家陈村的20箱共650公斤的旧书托付给胡同,又流转到各地的读者手中,找到了新归宿。
胡同也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媒体账号,每天更新他的《贩书日记》,内容十分生活化,像和老友唠家常:店里发生了什么事、哪位老书友前来拜访甚至今天买了什么菜……很多年轻读者正是被这种字里行间的烟火气吸引,来到布衣书局打卡。一位因看到胡同的媒体账号而来访的大学生告诉笔者:“他的叙述让我觉得这不是一间守旧古板的书店,而是身边可以随时推门而入的书香小屋。”
旧书如舟,承载时光;书局如港,连通人海。从线下到线上,串联老友,也拥抱新朋,布衣书局始终践行着“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的理念。“只要还有人爱旧书,我们就会一直开下去。”胡同说。
魏坤然 赵涵萱 祁千秋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17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