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1]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一重大判断,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其长期建设质效。
适应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2]。城镇化建设应适应新的人口形势,倡导居家养老、推动社区适老化改造,发展乡村养老,在车站、机场等场所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借助5G和低空飞行器等技术加快医疗保障普及。部分小城镇人口流失,是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显著表现之一,不仅会增加大城市负担,也削弱小城镇的“三农”服务功能。可对部分小城镇进行改造,提升产业、形态、人文和服务特色;推动大城市医院学校定向兼并小城镇医院和中小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探索公务人员与常住人口比例式削减的安排,将财政资源更多用于民生保障。
长三角、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依托完整的产业链与庞大的企业集群,正成为我国人口集聚的核心区域。依据国际经验,一些大都市区在国家人口峰值后仍呈加快集聚趋势。例如,东京人口持续增长逾50年、巴黎超过120年、纽约超过200年。需要将宜居宜业作为城市发展导向,在超大城市外围有序布局卫星城,并依托高铁网络优势,推动三四线城市焕发活力,带动沿线中小城镇发展成为养老和旅游的重要节点。
把握住房需求和机动化出行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显示,法国、日本等国城镇化后人均住房面积为35—40平方米,而我国已超过这一数值。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
当前,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城镇居民住房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未来,建设用地供给应与城镇人口变化同步挂钩,超大城市可以探索合作建房、共有产权房等,在有效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同时,以“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动员民众自主更新老旧住房,共同推进城市更新。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我国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万至1万人,居民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即可满足出行需求。在此背景下,城镇化工作需要把握住房需求和机动化出行水平的变化趋势,推动大城市实现有机疏散,避免空间扁平化和美国式郊区化;在严格的空间规划和总量管控下,使农村建设用地有序进入城市土地市场;推进城乡紧凑化改造,通过节约用地实现减量化发展。
抓住能源资源利用和碳排放拐点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城镇化工作的重要导向。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清洁化、高效化和可再生能源将加快推动能源消费进入拐点。我国蕴藏着巨大的太阳能、风能等潜力,各级各地正加快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战略布局。
按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工业化初期人均生产总值增长往往伴随环境污染加剧,而当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一万美元后,污染水平会逐渐下降。我国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污染问题曾较为突出,加重大气、水体和土壤的环境压力。随着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全国各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优良断面比率均已超过80%,空气和水质等指标实现了大幅改善,这意味着我国已跨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英国在上世纪70年代实现碳达峰,并规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过渡期约为70年。我国的“双碳”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为30年,要完成这一跨越式进程,需政府、企业、公众的多方参与、共同努力。
保持城市独特历史文脉和城镇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4]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前期,部分城市兴建造型夸张、脱离地域特色的“大、洋、怪”建筑,部分地区形成“千城一面”的单调格局。这不仅削弱城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更导致承载集体记忆的历史街区和建筑遭到不可逆的破坏。
国际经验表明,当城镇化进入成熟阶段后,历史文脉往往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独特魅力,是一种高等资源。当前,需警惕各类“伪文脉”项目,如千篇一律的仿古商业街、无中生有的古镇和浮夸的巨型雕塑等,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按照文化遗产的规范来进行修复。同时要防范城乡一体化实施中的简单化倾向,避免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执行中对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造成破坏。
系统提升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和韧性水平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我国有不少城市面临着多种灾害风险的威胁,从地理条件看,我国地处地震活跃带,一些城市选址于古断层之上;从建设方式看,一段时期以来“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模式,导致城市生命线系统存在结构性缺陷;从城市特征看,高密度人口聚集和紧凑型空间布局进一步放大灾害影响。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气候和持续增长的人口流动性,传统防减灾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在此背景下,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系统提升城市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必由之路。
我国城镇化进程虽然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但仍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城市发展既是当前诸多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所在。未来,应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广泛融合人工智能、5G、智慧城市、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打造更加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通过推进生态修复、改善人居、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效集聚要素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注释略
责编:董惠敏/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