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党建创新 > 正文

【党建创新】让伟大抗战精神焕发新的光芒

党建创新2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让全国人民热血沸腾。记得八十年前,一场以血肉之躯书写的民族史诗,用十四载不屈的抵抗,终让正义之光刺穿历史的阴霾。硝烟虽散,但伟大抗战精神如不熄的烽火,在时光长河中淬炼成永恒的精神坐标。当我们重读这段用生命镌刻的民族记忆,那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仍在叩击新时代的初心,为复兴征程照亮前行的方向。

史脉贯通百年,薪火永传记忆。泛黄的照片、斑驳的军号、锈迹斑斑的武器,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壮烈,但真正让历史“活”起来的,是它们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内核。卢沟桥畔的石狮凝望风云,冀中平原的地道蜿蜒如诗,这些历史遗迹的价值,在于它们以无声的姿态提醒我们:中华民族的韧性,既体现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更蕴藏在百姓用智慧与坚韧书写的生存史诗中。而今日,杭州纪念馆的VR技术让年轻人“穿越”战场,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隔膜,让抗战精神得以跨越时空,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传承之要,在于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真实,更需以创新之智激活时代价值,使精神之火永不熄灭。                        

精神长燃不熄,基因永续复兴。伟大抗战精神已超越简单的符号化呈现,深深融入民族复兴的精神血脉,成为驱动发展的内在基因。其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已挣脱烽火语境,转化为可生长的力量。我们不必在纪念馆的展柜前才能触摸它。当科技攻关遭遇“卡脖子”困境,科研工作者以“百折不挠”的韧劲向“无人区”挺进,那是抗战精神在实验室里的新生。当乡村全面振兴直面“硬骨头”挑战,基层干部以“匹夫有责”的担当扎根泥土,那是抗战精神在田埂上的延续。这些实践揭示:精神永续绝非刻舟求剑,而是将历史内核转化为破解现实的行动密码。它让实验室里的攻坚、田埂上的坚守,皆成为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具象化表达,证明伟大精神唯有融入实践,方能永葆生命力。

鉴史昭示前程,启示长明致远。在全球化与地缘冲突交织的当下,抗战精神如穿透迷雾的灯塔,为民族复兴赋予深刻启迪。 这份精神遗产启示我们:今日的复兴征程虽无烽火硝烟,但科技博弈、乡村全面振兴、国际秩序重构等新战场,同样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以弱胜强”的谋略、“持久作战”的韧性、“全民同心”的协作智慧。真正的启示不在于复刻历史经验,而在于以历史为坐标系,在新时代坐标中重新解码精神密码,将其转化为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创新算法、化解乡村治理难题的基层方法论、应对国际博弈的战略耐心。唯有将历史启示与现实需求深度融合,方能让抗战精神在复兴征程中完成从“记忆基因”到“实践动能”的蜕变,使民族复兴的巨轮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

八十年后的中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我们从未忘记:这份安宁是用什么换来的,未来的道路需要怎样去开拓。正如那些在抗战中浴火重生的土地,如今正生长出蓬勃的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也必将在抗战精神的传承中,以爱国情怀滋养初心,以民族气节砥砺风骨,以英雄气概直面挑战,以必胜信念锚定未来,从而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烽火淬魂,精神长存;山河无恙,吾辈自强!

(顾周扬 中共绍兴市越城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