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书记不仅要心系千家万户、紧盯急难愁盼,更是基层治理“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关键支点。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区书记是‘小巷总理’,管的事特别多,很不容易”。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城市治理尤其是社区工作正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这对社区书记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段时期以来,群众诉求的持续升级不仅给基层治理带来新挑战,更显著加大了“获得感”的提升难度。一方面,跨部门、跨地域、跨时段的复杂矛盾堪称难啃的“硬骨头”。这类问题往往牵涉规划、城管、住建等多部门权责协调,流程衔接中易陷入“多头管却难落地”的窘境,很难满足群众对矛盾高效化解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群众之间因生活习惯差异、价值认同分歧引发的关系矛盾,则像“烫嘴的热豆腐”。这类矛盾直接关乎邻里关系与社区氛围,稍有处理不当,原本的小摩擦就可能升级为难以调和的大冲突。处理这类问题不仅要厘清责任、解决纠纷本身,更需做好双方情绪疏导。这两类矛盾交织的背后,是群众诉求的全面升级。居民对治理的期待已不止于“结果契合自身利益”,而是愈发看重治理过程是否彰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进而对基层治理的可预期性与可参与性提出了远超以往的更高要求。
从城市治理的供给端来看,单一主体的尽职履责难以应对需求变化,容易造成治理的局部空转。一方面,各治理主体面对问题时,多立足自身权责导向,工作中的“各负其责”易滑向“各自为政”,不仅导致城市治理出现重“痕”不重“绩”的形式主义,还可能放任小矛盾演化为大风险;另一方面,社区中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存在缺失,协商议事等群众性工作的开展力度有待强化,导致居民间的情感联结与信任关系较为薄弱。社区更多是空间层面的邻近,而非集体层面的邻居,许多本可依靠情感在基层化解的矛盾冲突,不得不依赖行政手段,不仅效果欠佳,还会造成治理成本上升。
面对城市治理供需失衡的复杂局面,必须通过系统谋划实现综合施策。尤其要发挥社区书记“小巷总理”的关键支点作用,筑牢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推动供给创新与预期引导并行,有效增强基层治理实效与群众满意度的统一性。
发挥统筹作用,破解“硬骨头”难点。社区治理中,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管线维修、公共空间占用等“硬骨头”,常因部门权责交叉导致多头管却管不好。“小巷总理”作为社区治理的核心枢纽,需主动搭建跨部门沟通桥梁,牵头整合条块资源,推动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协同应对机制。通过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每季度组织联合排查等有效举措,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拆解为明确责任主体、完成时限与处理权责的“责任清单”,实现复杂问题“一事一策”。面对边界模糊地带,“小巷总理”更要践行“首问负责”,主动对接双方、平衡利益,做到协调统筹。
强化融合能力,化解“热豆腐”困境。邻里噪声纠纷、物业收费争议、宠物扰民等“热豆腐”柔性类矛盾,看似小事却直接影响居民幸福感,处理不及时易激化冲突。“小巷总理”需善用情理法融合的治理智慧,搭建多元协商平台。推广“居民议事厅”机制,每月固定时间由社区书记主持,邀请业主代表、物业人员、法律顾问参与,针对停车难、物业费调价等问题充分讨论,通过建立机制达成共识化解纠纷;打造“小院茶馆”等轻松场景,利用周末闲暇组织居民围坐交流,不仅在茶香闲谈中达成谅解,更推动社区居民关系从空间邻近向心理邻居转变。同时,“小巷总理”要善用政务热线等大数据,每月分析诉求热点,实现从“被动调处”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做到前瞻预判。
提升专业素养,夯实“柔治理”根基。“柔治理”的长效推进,离不开“小巷总理”过硬的专业能力与坚实的职业保障。要构建实战化培养体系,邀请经验丰富的优秀书记担任导师,每月开展案例研讨、现场教学,围绕突发事件处置、邻里日常纠纷等场景展开实战经验交流;推行传帮带机制,让新任职书记跟着老书记参与矛盾调解、资源协调,快速提升组织动员、应急处突和群众工作能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明确社区书记晋升路径,将绩效奖金与居民满意度挂钩,对表现突出者开放街道中层岗位竞聘通道,吸引优秀人才扎根社区。更重要的是,“小巷总理”要当好社区认同的“黏合剂”,通过组织如“社区邻里节”“楼栋百家宴”,培育“银发志愿者队”“亲子服务社”等社会组织,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强归属感与共同体意识,为柔性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社区工作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工程,关乎为民服务的精度与温度。以“小巷总理”为支点破解治理难题,本质上是通过党建集成服务资源、凝聚人心力量、激发参与热情,在小社区里谋划共建共治共享的大文章,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将治理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港湾,以基层善治夯实“中国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