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总面积3424平方千米,辖7镇1街道11乡,户籍总人口39.73万人,劳动力达18.6万人,其中季节性富余劳动力有12万余人,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县。
就在过去这三年,互助县把“互助家政”这个招牌擦亮,完成了一场惊艳的蝶变。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劳务品牌,到荣获典型案例、斩获“全国新星劳务品牌”;从零散的家政服务点,到构建“服务+带货”年回流资金5亿元的产业生态,“互助家政”让1.6万群众捧起“就业饭碗”,累计带动4.5万人就业,劳务收入突破13亿,走出了一条西部县域家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从“人才引育”到“标杆示范” 技能培训擦亮专业底色
“互助家政的底气,在人才,在技能。”这是三年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密码。为破解家政人才短缺难题,互助县一边“筑巢引才”,引进文海炜等行业人才,相继挖掘任成明、李科业、沙晓玲等创业带头人,培育出青海省“三八红旗手”李卓满措这样的行业标杆;一边“搭台育才”,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相继整合投入1350万元培训资金,打造现代家政实训基地,累计培训家政经理人、医院护工等专业人才6000余人。更值得关注的是,成立互助现代家政培训职业技术学校,“迎凤筑巢”聘请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阳光大姐家政集团董事长卓长立担任名誉校长,让本地培训与全国前沿标准无缝衔接。应运而生的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全省唯一具备家政服务技能等级认定资格的单位,已为2865名家政人员“评星定级”。如今,“持证上岗”“技能增收”已成为互助家政从业人员的共识,职业归属感显著提升。同时,互助家政人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持续深化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互嵌凝结互助友爱团结的“石榴籽”情怀,与跨区的海南州、海北州等地区建立合作关系,输出标准化服务体系与运营模式,积极探索打造“双语护工”品牌,扎实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从“有章可循”“行业典范” 规范发展筑牢品牌根基
“以前找家政怕‘踩坑’,现在‘互助家政’有标准、有评价,放心。”这是消费者西宁市民李有成对“互助家政”的直观感受。三年间,互助县从品牌、制度、监管多维度发力,为家政产业立起“规矩”:成功登记“互助家政”LOGO著作权,制定行业管理制度、服务标准,覆盖服务全流程;申请公共区域商标,参与2项国家标准编制、制定7项地方标准,出版3本培训教材,让“互助标准”成为行业参照。
在规范管理上,互助县推行星级评价与“六统一”制度,评定31家星级会员单位、培育5家全省“领跑者企业”,互助互相家政集团获评“青海省劳动模范集体”;2024年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签订率超90%,规范化公司持证上岗率超90%,“高品质服务”成为“互助家政”的金字招牌。
从“单一服务”到“产业生态” 数字赋能激活澎湃动力
“手机点单,家政上门。买互助特产,还能找家政带货。”互助互相家政集团公司执行总裁介绍“互助家政”构建的多元服务场景。三年来,互助县打破传统家政边界,建成家政大数据智能数字平台,实现210万人次查询、61万单线上订单,52%的业务通过数字化对接;在胜利宾馆等地投放15台社区终端一体机,在北京、无锡、西宁、拉萨等地布局服务站点,让“互助家政”触达更广泛人群。更具创新性的是,互助县将家政服务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绑定,开展“家政带货”业务,在全省设45个提货点,累计销售青稞酒、菜籽油等互助县30种特色农产品超1.27亿元,形成“服务促就业、带货助增收”的良性循环。据互助家协家政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科业介绍,公司正打造的“智慧邻里”平台,通过整合邻里“琐事”延伸服务内容,“组团式”捆绑,“分散”发展,融入“红色家政”,让家政产业更有“温度”。
从“就业饭碗”到“增收新途” 绘就幸福民生美丽画卷
尽管已取得亮眼成绩,但互助县清醒认识到,人员供给不足、产业链条偏短等问题仍需破解。为此,互助县就业服务局局长张涛提出新的发展路径,将进一步深化拓展“互助家政”品牌内涵,开展现代社会对家政服务多元化需求的“七彩家政服务”,依托互助现代家政实践基地,建设集“人员培训、企业孵化、供需对接、产品研发销售”等于一体的“互助家政”综合产业园,积极扶持员工制企业,力争年实现从业人员2.5万人、人均收入超4万元。
从“劳务输出”到“产业培育”,从“品牌打造”到“生态构建”,“互助家政”这三年的蝶变,不仅为互助县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全国其他县域家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相信在未来,互助家政将继续书写更多精彩篇章,让更多人看到西部县域产业振兴的无限可能。(互助县就业服务局 昝发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