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实现教育现代化。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因此,需要加快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乡村教育明显加强。随着我国城镇化深入推进,人口迁移流动日益活跃,教育资源配置需要相应作出调整。发展乡村教育,应办好办优县级中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课程体系设计,适配学生不同发展需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育人水平。
关键词:乡村教育 教育强国 教育现代化 乡村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1]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乡村教育仍然是教育发展中的短板,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因此,我国亟需加强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
办好办优县级中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深入推进,人口迁移流动日益活跃,教育资源配置需要相应作出调整。办好县级中学(以下简称“县中”),是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突破点。乡村全面振兴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当前亟需改变市级中学到县域“挖走”优秀生源的现状。若优质学生纷纷涌向市区,县中不仅会失去办学积极性,办好县中的目标更会成为空谈。
同时要看到,一些农村家长为让孩子在市里上学,不得不举家前往市区陪读,大幅增加家庭的教育开支与生活负担。为此,教育改革应当针对性破解这一难题,办好县中。一方面,县中办好了,就能带动乡村义务教育巩固和发展,使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学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只有市里名牌高中才能出人才”的认知误区,县中一旦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同样能培养出大批优秀学生,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办好县中,需要建立“市县结合”的管理体制。不同县域的经济、文化等发展存在差异,有些县可能缺少相应的资源,需要市域优质高中帮助县中,市县结合,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优化课程体系设计,适配学生不同发展需求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2]。这是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县中要办成综合高中,促进职普融通。学生高中毕业后都考上大学是一时难以达到的,而且考上大学后也会选择不同专业,高中应该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成长条件。
未来教育发展应着力推动职普融通,大力办好综合高中,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优质、更适配的成长路径。当前情况下,还是尽可能让学生有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职业高中在社会认知中仍存在“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家长普遍不愿送孩子就读,学生自身也缺乏学习动力与认同感。若不是从产业、职业发展出发,仅将学业基础薄弱的学生集中在同一环境,易形成消极氛围,导致不良习惯的相互影响,反而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同孩子发展阶段不同,让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就读,能为各类学生创造更积极的成长环境。为适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普通高中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以“多样化课程”支撑“个性化成长”。例如,设置理工类、技术类、经济类、文学类、艺术类等特色课程模块,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特长与未来规划自主选择,为每一位学生搭建成才桥梁,使人人都有成才的机会。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育人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3]《纲要》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4]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优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质的学生。教育部推出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国优计划”),是培养高水平专业化教师的重要举措。希望入选“国优计划”的高水平“双一流”大学,充分认识此项任务的重要意义与光荣使命,切实发挥学科、师资等优势,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仅依靠“国优计划”,难以完全满足我国中小学1500万教师队伍的建设需求,还需进一步强化师范院校体系建设。一方面,重点办好地方师范院校,提升其办学质量与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应适当增加地方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招生名额,聚焦培养当地师范生,让他们到农村“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加强乡村教师在职培训,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教育应用,熟练使用教育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长期有计划的对口帮扶,助力乡村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并深化城市教师的教育认知。同时,可组织帮扶对口学校的学生参与文体、科技创作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此外,地方政府需切实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解除其后顾之忧,让教师安心从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作者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注释略
责编:程静静/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