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杂志> 正文

开拓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气象和新境界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强国,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1],也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2]特质。这六个方面特质,是新时代新征程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气象的根本力量,也是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境界的显著标识。

坚守思政引领力

教育强国之“强”,突出体现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立足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坚持以思政课为育人关键课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小学、中学到大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教材体系。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

增强人才竞争力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自主培养、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早发现、早培养,强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加强科技支撑力

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创新动力,科技进步为教育发展提供战略路向和重要支撑。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夯实民生保障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大力加强学前教育、专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社会协同力

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跃升,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同向同行、协同配合。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组织实施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3]。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提升国际影响力

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特质”是对事物发展内在本质特征的把握,也是对事物发展规律性认识的凝炼。教育强国建设的六个方面的特质,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和学理化的思想结晶,是检验教育强国建设成效的具有显示度的标尺和根本性的标识,也是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气象和新境界的理论创新。

【本文作者为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注释略

责编:刘 明/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