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基层新人的成长“三径”

作为刚步入基层工作不久的青年同志,当我们走出校园、踏上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既是理想的落地,更是新征途的启航。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离群众最近的舞台。如何在这片沃土中扎下根、发出芽、长出叶?正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基层工作也需要一步一步由易到难、由粗到细地开展。

脚下沾泥土,心中怀真情。融入基层的关键是打破“距离感”。刚参加工作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建议每天留出两小时走进田间地头、小区院落,用脚步丈量民情。广西百色扶贫干部黄文秀初到村里时,村民对这个说普通话的硕士生敬而远之。她换上解放鞋,带着笔记本连续走访62户贫困户,不仅学会了桂柳方言,更在帮村民收玉米、修水管的过程中成了“自家人”。要记住“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当你能自然接过群众递来的粗瓷碗喝水,能叫出巷口老人的小名,融入才真正开始。这种融入不是技术性的走访,而是情感的共鸣——记得村民家的喜丧事,晓得孩子在哪上学,明白他们最愁什么、最盼什么。如此,方能在双向奔赴中实现“我见基层多亲切,料基层见我应如是”。

枝叶关情处,方法寻新径。服务群众需要“绣花功夫”与“创新思维”的结合。要善于运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浙江“90后”社区民警小陈创建“夜市警务站”,在烧烤摊密集区设点,用二维码收集纠纷线索,用抖音直播反诈宣传,使辖区警情下降40%。这启示我们:既要传承“枫桥经验”的精髓,也要学会用新媒体搭建连心桥,用大数据绘制民情图。清代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境界,在今天可转化为“屏幕方寸间,秒应百姓需”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服务的真谛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解决了多少真问题——就像那位给独居老人安装门磁报警器的社区干事,用科技守护成了老人口中的“电子孝子”。

破旧立新时,躬身实践处。开展工作的智慧在于“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基层工作常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压力,但更要学会“绣出自家特色图”。四川某村选调生小张发现传统花椒产业滞销,她没有简单执行上级的电商培训计划,而是先组织村民评选“花椒大王”,打造故事化产品包装,再联系火锅品牌做联名定制,使单价提升3倍。这种“因地制宜+资源整合”的思维,正是基层工作者最珍贵的品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敢于做“破窗人”——就像那位重新设计扶贫表格的乡镇干部,将128项的复杂表格简化为“一页纸报表”,解放了村干部的手脚,获得了国务院督查组的点赞。

(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 徐俊)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