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必须坚决摒弃运动式治理的思维惯性,以制度约束固化优良作风,用监督探头校准行为偏差,让文化浸润滋养初心使命。唯有常抓不懈、守牢作风防线,久久为功、涵养政治生态,才能使清风正气真正融入血脉、成为自觉。
硬化制度约束。作风建设要立得住、走得远,关键在于依靠制度铁规提供刚性保障。要系统梳理作风问题的易发多发点,针对“四风”隐形变异新表现,动态完善权力边界清单、履职责任清单、纪律禁令清单,以“三单合一”构建权责对等的严密闭环。要完善全过程监督执行机制,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督查、述职评议和绩效考评,对违规踩线行为实行“零容忍”问责,坚决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要聚焦权力运行关键环节,在审批监管、资金使用、资源分配等领域嵌入“双审核机制”“留痕管理”等硬约束,压缩自由裁量空间,确保制度齿轮紧密咬合、各项权力规范运行,从源头上堵塞作风漏洞。
贯通监督合力。优良作风的生命力源于人民群众的深层监督。必须推动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协同,畅通“线上+线下”立体化举报渠道,对群众反映的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问题即收即办、闭环反馈。要深化“民呼我为”实践导向,把信访窗口、基层走访作为作风监测点,精准发现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打折扣”现象。应建立作风问题动态研判机制,运用大数据比对关联信息,精准识别隐形变异苗头,把监督“探头”延伸至基层一线。只有让干部的一言一行始终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使其真切体会“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的深刻含义,实事求是、担当作为才能成为其自觉选择。
深耕廉洁文化。作风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内化为价值自觉。要将廉洁教育贯穿干部培养全过程,通过纪法课堂、警示读本、家风助廉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案为鉴、反躬自省,从思想深处抵制特权思想和享乐主义。应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结合新时代实践,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潜移默化中校准价值坐标。还要积极营造组织内部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倡树简朴务实之风,对担当作为者给予正向激励,消除“干多错多”的思想顾虑,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让清正廉洁成为党员干部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推动作风建设成为主动追求的精神标杆,在持续传承中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纪委监委 孙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