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党建创新 > 基层党建 > 正文

【党建创新】浙江海宁:下好党建关键棋 跑出共富加速度

“我平时来管管棉花田,也算是有份工作。”在浙江海宁钱江村“情忆棉绵”爱心棉田共富农场里,村民张阿姨道出了千万农户的心声。如今“家门口的就业站”一个个涌现,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实现就业增收。“共富工坊”的顽强发展,得益于组织共建、规划共绘、产业共富的协同发力,多方联动推进共富工坊跑出“加速度”。

党建领航,组织搭台让共富“抱团发展”

从一地探索到示范区的建设再到全省推广,共富工坊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员干部挺膺担当的干事活力。干部们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以“穿针引线”之功搭好组织平台。

一是要“穿好协同之针”。片区党员干部要多联动,建强片区村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系统梳理各村资源优势,深挖优质共富项目,构建“强村带弱村、先富帮后富”的发展格局。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共富动力,形成“头雁领飞、群雁齐飞”联动模式,让资源在协同中实现最优配置。

二是要“引好人才之线”。利用好党组织凝聚力,引导各类人才向片区流动。靶向引进和扶持“土专家”“农创客”等人才,充分发挥驻村书记、驻村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选调生等力量的管理效能,加强对共富工坊的日常管理和把控,推动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三是要“串联产业之链”。干部们要充分整合“政府+企业+村集体+群众”四方力量,发挥联动机制,推动村貌连片提升、资源连片投入、产业连片发展,让共富工坊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黄金链条”,绘就产业兴旺新画卷。

齐心规划,共绘蓝图让共富“美美与共”

“众人拾柴火焰高”,组团并不意味着盲目跟风、无序聚合,要立足各村实际,充分考虑资源差异,破解“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难题。

一是敲定大方向,精准规划共富路线。干部们要发现各村的“独特基因”,打破村庄界限,精准挖掘与整合资源,对标优秀经验,探索新方法、新路径,绘制乡村全面振兴共富蓝图。

二是因地制宜,统筹共性与差异性。干部们要以“一村一策”为抓手,统筹构建“互补生态”,避免“千村一面”的刻板复制。以重点村为结点,通过“流量共享”模式,将重点流量引至其他村,打造一个“合作共富”联合体。

三是闭环管理,形成全链条管理监督体系。干部们要建立动态的管理机制,定期“回头看”评估实践成果,俯下身子多听群众意见,及时优化方案。从规划蓝图的制定,到每一步执行的严格落实,全程跟踪,确保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检验,让共富蓝图从“愿景”变为“实景”。

产业共富,激活引擎让共富“后劲十足”

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业态,是产业共富的“流量密码”。

一是要聚焦产业“新路径”。干部们要靶向扶持产业融合项目,多部门协同发力,发挥“智囊团”力量,一手抓“巩固提升”,夯实传统产业,一手推“路径拓展”,壮大新兴业态。聚焦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后备厢经济等新兴业态,以创新驱动乡村经济“迭代升级”。

二是要破解发展“新难题”。在“片区组团”发展中,要以问题为导向,直击党建联建的痛点难点。部分干部作为分片包联共富工坊机制的联系员,肩负着工坊发展的使命,更要化“被动响应”为“主动作为”,深入一线着力解决在指导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用“钉钉子”的韧劲破解难题。

三是要锚定质量“新方向”。在推进项目时,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要立足资源,注重质量效益与生态保护相统一。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品牌价值,构建兼具创新性与稳定性的产业发展生态,为共同富裕夯实长远根基。

(浙江省海宁市黄湾镇党建办 吴吉宁)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