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中国式现代化是深深扎根于自身文化母体,从现实国情出发,由中国人民自信自立自强开拓出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体现在道路选择的自主性、战略谋划的科学性、动力系统的内源性、发展进程的持续性和对外交流的平等性。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改革尝试虽多,但真正形成特色路径者寥寥。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以兼顾破立、张弛有度的改革智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既避免激进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又防止滞后改革的效能衰减,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动态平衡,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内生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特征
何谓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主要指的是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不是盲目模仿国外经验,也不是一味排斥国外经验,而是立足自身实际,在学习外来先进模式的基础上,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挖掘自身的力量和资源,以谋求与自身实际相契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来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突出体现在现代化道路选择的自主性、战略谋划的科学性、动力系统的内源性、发展进程的持续性、对外交流的平等性。
现代化选择的自主性。现代化发展首先是在特定国家政治秩序之下的道路选择问题。“纵观近世以来各国的现代化,凡属成功的经验都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选择性现代化,而盲目崇外、照搬外国模式的现代化未有不累遭挫折者。”①在探索现代化的征程上,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阻碍与压力,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将模仿先进国家变为立足自身传统和实际的借鉴学习。虽然探索过程中有过不少曲折甚至弯路,但最终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
现代化规划的科学性。内生性现代化意味着一个国家 “对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以及对自身历史和现状的科学认识、合理对待”②,也就是说对“什么是现代化、实现怎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有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具体国情的基础上不仅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任务,而且基于国情科学擘画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制定了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方案,让战略布局更加明确、实施举措更加科学,以踏石留印的韧劲接续奋斗。
现代化动力的内源性。动力的内源性指的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力量,不是源自外部性刺激力量拉动,而是基于自身内部发展需求和主体性的发挥。从现代化主体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源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发展战略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从体制机制保障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统一,以改革的办法不断释放和激发市场潜力,增强发展动能。从内外力量统一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有机统一,既坚持走自己的路,同时也强调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化外部推力为内生动力。
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现代化的内生性体现在进程上,要求现代化的发展具有自我调适性、自我延展性,以保证现代化过程的可持续性。不可持续的现代化不能称之为内生性现代化。面对社会有机体耦合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改革不断调适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保证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拥有广阔前景。
现代化道路的和平性。发展路径的和平性即非冲突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在对外关系上的鲜明体现。新时代,中国持续深化改革,提出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立己达人的全球发展倡议”,到“以和为贵的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倡导和而不同的全球文明倡议”③,这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和平性。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内生性生成的关键
目标及道路的自主建构,是中国式现代化内生性的首要体现。从社会形态出发,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现代化主要有两种形态: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近代中国在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时,经历漫长的摸索与徘徊,最终坚定地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种选择不仅是“革命实践的需要”,更有文化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④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天下大同”的理念,为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提供了文明土壤;而科学社会主义为传统社会大同理想的实现指明方向和路径,二者共同熔铸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引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艰难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将其“组织起来”的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民为邦本”思想发轫于《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箴言,经孔子“为政以德”的伦理建构、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宣言、荀子“水舟之喻”的辩证阐释,形成以民为本的治理哲学。这种思想传统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治理逻辑,将民众视为国家存续的根本基础,蕴含着朴素的民本主义价值取向,但受制于封建制度局限,传统民本思想始终未能突破“治民”的工具理性框架。唯物史观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这一科学理论与“民为邦本”传统相结合,通过“第二个结合”推动传统民本思想完成现代性转化,形成“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既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将人异化为工具理性的困境,又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治民”的工具论局限。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了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极大激发了人民投身现代化的创造热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精神特质与唯物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高度契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革故鼎新的精神禀赋,从《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使命,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之道;从“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实践智慧,到“不革其旧,安能从新”的变革哲思,革故鼎新的精神内核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持续为文明演进注入自我更新的内在动力。这种精神与主张否定之否定的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相得益彰、相互契合,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推进改革的坚定信念,使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着“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清醒认知,又有着“守正创新”的历史智慧,从而使现代化进程始终保持“吐故纳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改革尝试虽多,但真正形成特色路径者寥寥。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革故鼎新的精神指引下不断推进改革,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以兼顾破立、张弛有度的改革智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既避免激进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又防止滞后改革的效能衰减,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动态平衡,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现代化注入持续活力。
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因素。包容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各要素的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持续推进,正是因为其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特质的共同作用下深刻遵循包容性发展逻辑。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这一基本思想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整体思维形成共振。通过“第二个结合”,一方面,社会有机体理论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赋予传统整体思维以现代性发展,使“天人合一”等传统智慧转化为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会各要素的协同发展的现代治理理念与实践;另一方面,“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传统智慧为社会有机体理论注入深厚文化底蕴,使追求和谐共生、整体发展渗透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更深入到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形成多元共融、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和平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显著标志。这种和平性并非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基因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扩张为核心逻辑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毫无保留地肯定资产阶级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巨大作用,但同时也深刻批判了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过程中,将“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的殖民掠夺本质。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将发展的基点锚定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上,坚决摒弃西方对外掠夺的发展之路。走和平发展之路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由中华文明特质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历来是追求和平、热爱和平的民族,和平基因深植于民族血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⑤
【注: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形态视阈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研究”(项目编号:23BKS061)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研究”(项目编号:24LLZXB039)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71页。
②吴忠民:《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转变——从外在拉动型现代化到自觉内生型现代化》,《江海学刊》,2018年第5期。
③刘作奎:《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4月28日第1版。
④《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78页。
⑤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责编/孙垚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