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教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进入在地产教生态构建的新阶段,面临新环境、新挑战和新任务。面对新变化,中西部一些高职院校通过不同举措走出服务地方的不同路径,取得较好成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新阶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政策环境,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①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获得强劲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重视“产教结合”到如今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方式从以行政干预为主转向重视市场化激励,校企合作内容从单一技能培训扩展到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全要素融合,发展生态从“资源引进”升级到“价值共创”。②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探索和不断深化。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着新的环境和任务,必须走出适合本校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地产教生态建设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新环境、新困难、新任务
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国际环境、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规模的变化,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和产教融合深化的重要宏观因素。一方面,自2018年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严峻,美国对我国开展贸易战、科技战等,实施“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或“围堵封锁”,企图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些企业加快海外布局,对国内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动力有所减弱。另外,随着我国人口红利不断消失,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低的产业。这就迫使职业院校要积极适应环境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助力产业升级、企业脱困,以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体系重心上移,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2022年4月修订后,中职学校的定位由原来的以就业导向和培养技术工人为主,转变为“多样化”发展,以升学为主、就业为辅。要求“举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随着中职升学功能的强化,中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相应弱化,难以为地方,尤其是难以为区县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为此,2025年1月公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动有条件地区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③高职院校服务市域,尤其是服务区县的需求凸显。
产教融合制度逐渐建立,市域产教融合生态尚待构建。目前,我国在宏观制度上,已通过不同文件、政策或规定,对职业院校、企业、行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等重要相关主体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全国层面上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框架已初步确立。从职业教育管理的重点看,一方面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更加注重发挥市级政府职能作用;另一方面引导高职院校发挥就近就地优势,加速构建产教融合生态。
以服务贡献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基础。建设教育强国,不仅要求我国是教育方面的强国,而且提出通过教育来实现强国的任务。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其服务能力和贡献度逐渐成为评价职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和导向。新一轮“双高校”的评选,主要看适配度、支撑度、达成度、保障度、贡献度。可以说,高职院校发展到以外部的服务评价引导内部能力建设的阶段。
产教融合形式不断演进,资源汇聚与转化的机制成关键。在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方式的大规模探索阶段,产教融合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讲,主要限于学校与单个企业的合作,其中以订单班,或引企入校、顶岗实习为主,形式较为简单;在制度建设阶段,产教融合强调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对接,产业学院成为一种典型形式;在地产教生态构建阶段,产教融合更强调在地融合精准对接,尤其是以高职教育资源下沉市域、区县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抓手,强调在地高校、产业园区、地方政府之间的紧密互动,形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当前,高职院校如何调动地方政府(包括产业园区)、行业和企业资源是最大的挑战。高职院校主动作为,主动融入市域发展,培养地方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技术转化,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技术攻关,从地方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发挥社会服务的中轴作用,可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提供新的思路。在这个思路中,高校真正成为地方政产学研创新发展体系的重要构造方、积极的能动者、重要的“棋手”。
中西部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新阶段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聚集,高端产业较多,中小企业众多,有影响的大企业也较多,加上地方政府财力雄厚,使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沃土”。这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容易吸引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从事横向研发的能力强,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将解决行业的“卡脖子”技术作为科研目标。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工业不发达的地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这些地市的特点是农业所占比重较高,战略新兴产业少,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少。因为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或者难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当地高校的毕业生大量去往经济发达的省会或东南沿海地带就业。中西部这些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向何处发展?是紧跟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职“标杆校”“明星校”,设置许多中西部地区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就业需求的新专业,在这些专业上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一较高低,还是立足当地、融入当地,走出一条服务当地的特色发展之路?这对于中西部高职院校来讲,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经实地调研了解到,一些中西部高职院校深耕当地,走出服务地方的不同路径,湖北省的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院校,其财政拨款主要来自咸宁市,相对较紧张。这对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提出新挑战。从近些年的实践看,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走出一条立足咸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机制为关键,深化产教融合,全方位服务咸宁的发展道路。
扎根地方,融入市域。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立足咸宁的办学定位,明确“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咸宁的大学”。为更好地服务咸宁全域,学校提出“1个校本部+2个分校区(赤壁和通城)+4个县域中心(以产业学院形式)”的发展布局,将高职教育资源下沉到区县。学院的专业设置同咸宁市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一直秉持“本地招生、本地培养、本地就业”理念。目前,该学院应届毕业生中只有30%的生源来自咸宁,但毕业生中有40%留在本地,毕业五年后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到70%以上。最能体现该学院“本地招生、本地培养、本地就业”理念的是,“一村多名大学生”项目。从2018年开始,该学院就面向农村地区开展“一村多名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截至2025年7月,已为全市905个行政村招生和培养了2500多名农民大学生。学校不仅培养,还积极扶持这些毕业生创业,专门成立“咸宁市一村多名大学生产业发展中心”,免费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场地和门面,促进在校生和创业的毕业生加强联谊。“一村多名大学生”项目,为乡村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目前已有30%的学员成为村级“两委”成员,25%的学员已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咸宁的茶叶、桂花、莲藕等特色农业也在学校服务支持下得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应立足于岗位需求,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综合素质与行动能力。④学院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技能培训是学院积极服务咸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建设社会化培训服务平台,针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职工培训项目目录,定期发布培训需求,“靶向式”“菜单化”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为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和社会人员再就业提供服务,为咸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市场导向,构建在地产教生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如平台推动、项目驱动等,实现资源渠道的横向互通、纵向贯通和区域融通,建立起各种校企技能共同体,与地方政府共建区域性产业学院,政校行企共建专业性产业学院,还建有咸宁市新产业公共实训基地等,织就一张资源协同网络。一方面,学院重点发挥非营利机构作用,积极为社会培养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搭建技术平台。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学院对新招聘的教师采用两年内校聘企用方式,让教师到企业锻炼,承担企业项目,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同时自身的技术能力也得以提高。学院还鼓励一些有技术专长的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把脉问诊。这些到企业挂职的科技副总和校聘企用的教师,则成为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纽带。另一方面,学院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咸宁市新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是典型代表。学校引入三云数字科技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创建“产教融合人才供需与技术服务平台”,提供项目发布、人才画像、培训预约、成果转化等全链条线上服务。平台上线一年时间里,成功对接校企合作项目80余项,促成技术转化金额4700余万元,企业技术需求响应周期缩减50%,精准推送匹配实习与就业岗位超过1.2万个,相关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18%。
打造技能校园,重构技能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咸宁的核心途径。该校领导认识到:技能习得是一个由“认知到熟练再到创新”的阶梯式发展过程,必须依托真实生产环境进行反复实践淬炼;技能内化需要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模式,实现自身认知与思维创新的有机统一;技能形成则依赖校企地等多元主体的深度协同,需要共同破解长期存在的“产教脱节”难题。基于对职业教育“能力生成的渐进性、情境迁移的具身性、生态协同的系统性”规律的认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在2021年首倡建设“技能校园”,出台“技能校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工作实施方案。技能校园建设强调能力图谱构建、职业素养培育、真实场景应用、技能模块教学,重点推进基于技能共生的办学体制变革、基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重构、基于技能传习的教学方式转型、基于技能考核的教育评价改革、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从学习者职业素养的获得、利用、维持的视角,形成“技能案”明方向、“技能课”建体系、“技能库”拓资源、“技能师”夯基础、“技能地”搭平台、“技能赛”淬技能、“技能券”促提升、“技能展”显实功、“技能评”抓诊改、“技能情”铸匠心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构建出“学校重视技能、师生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育人新生态。通过“技能校园”建设,校内的技能生态日益优化,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而毕业生自主创业率最高时达到6.25%。
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中西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已经历产教脱节、产教探索、制度化建设阶段,目前已进入在地产教生态构建的阶段。无论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市来讲,如何利用市域资源,构建起资源网络,有效地汇聚和转化产业资源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服务,同时高职院校如何向内进行能力建设,向外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从边缘走向中心,融入并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其重要引擎和关键的能动者,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中西部职业教育的“亮点”,首先在于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使命和宗旨清晰,把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看作院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其次在于通过各种双方、三方,甚至多方参与的产教融合组织,在政校行企之间建立各种关联,形成以学校为中心,覆盖市域区县及主要行业企业的资源网络;再次资源网络以市场为导向,保障产教融合各主体关切的利益,包括企业、行业、学校、学生及政府的利益关切;最后在校内建立技能校园的生态,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与外部生态的良性循环,保障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当然,产教融合新阶段,仅有地方高职院校的主动作为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尤其是政府的作用。应当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⑤进一步压实地方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出台有力度、可执行的产教融合条例、校企合作条例等。避免按照同一模式或标准要求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同时将有关政策的引导重点放在推动高职教育服务所在区域发展的初心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机制设计,促使政校行企形成服务地方发展的集体意识,在各主体协同中形成在地化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高校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与高质量人才培养”(基金号:22JJD88000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求是》,2025年第11期。
②王烽:《增强社会协同力:教育政策创新与生态重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5年第7期。
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5年1月19日。
④赵志群:《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国家治理》,2025年第11期。
⑤怀进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人民日报》,2024年8月21日。
责编/王克 美编/薛佳莹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