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文法学院党委书记 杨洪兵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曾祥明
【摘要】推动青年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资于人”是对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能够破解就业市场供需失衡问题,增强青年群体的职业竞争力与胜任力,推动青年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结。通过铸就“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政企校”协同赋能机制、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现实路径,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投资于人 职业发展 人力资本 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投资于人”首次出现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传统“物的积累”的价值目标向现代“人的发展”的政策跃迁,通过政府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积极为青年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①。
“投资于人”赋能青年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理论逻辑:“投资于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时代创新。“投资于人”源自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将人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青年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使得结构性就业矛盾仍然突出。一方面,表现为青年的“奋斗认知”与“职业选择”的知行背离。202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有83.7%受访青年认同奋斗价值,《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显示,国内蓝领人才需求持续攀升,2024年第一季度相比5年前同期增长3.8倍,“去工厂化”“去基层化”就业趋势仍然明显;另一方面,是“就业选择”与“行业需求”的结构错配。目前,我国航空航天、核电等战略性行业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质量要求高等因素,导致人才缺口较大。与此同时,互联网等热门行业求职竞争激烈,据《2024泛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报告》统计,泛互联网行业人才供需比持续攀升至2.34,过度集中的人才分布导致行业内部竞争加剧,进一步扩大了战略性行业与热门行业之间的人才鸿沟。
现实逻辑:“投资于人”是推动人力资本增值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②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底层技术推动的数字经济占比不断攀升。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53.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8%,较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数字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劳动者。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全球约77%的企业雇主要求员工具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相关技能。
青年既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国家战略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扎实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是青年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从整体来看,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以知识传授、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对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青年人才培养。以国内智能制造业为例,根据2016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025年仅新材料领域人才需求量就达到1000万,人才缺口为400万,缺口占比达40%。③“投资于人”的实质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提出的一种先进的人力资本增值理念,通过优化教育领域的资源供给,提升青年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激活学生的创新潜力,从而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增强青年群体的职业竞争力与胜任力。
价值逻辑:“投资于人”是联结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纽带。青年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其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青年职业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交织并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④“投资于人”是对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惟邦本”的创造性转化,能够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结。
一方面,“投资于人”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物质成就和精神力量的作用,保障广大青年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各领域施展才华,激励他们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厚植家国情怀。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的职业价值观,新时代青年对职业价值的追求更加多元,他们更渴望在为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我职业理想。这种外在政策的推动力与内在个人的驱动力在核心价值理念上的耦合性,使得“投资于人”既能激发青年职业发展潜力,又能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航天科技“北斗青年创新团队”的成长轨迹具有典型意义:团队研制组网卫星星间链路载荷等设备近百套,成功率高达100%,使北斗系统定位精度达毫米级。这一杰出团队中核心成员平均年龄仅为36岁,充分印证了青年凭借其敏捷的思维、勇于突破的创新意识,将个体价值与国家战略的融合能够放大创新效应,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投资于人”赋能青年职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思想引领:铸就“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思想引领是青年职业发展的指南针。青年正值职业抉择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亟须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地,肩负着为青年筑牢思想根基、锤炼过硬本领的重要使命,要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充分了解各专业的职业前景和战略定位,探索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
政策协同:构建“政企校”协同赋能机制。要让青年人才“各尽其用、各展其才”,助力其职业发展,需要做好政府、企业、高校的多方联动,构建“政企校”协同赋能机制,强化青年职业认知。其中,政府机关要统筹协调好社会各方力量,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落实“投资于人”政策,围绕青年职业发展,搭建政策服务和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大青年人才引进政策力度和保障性资源供给,发挥好民生兜底作用;企业单位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成长空间,鼓励他们要敢于尝试、勇于试错。坚持“选贤任能,人尽其才”的理念,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对青年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打破人才评价中的“唯奖项论”“唯文凭论”等顽瘴痼疾,降低用人单位中既得利益者主观因素干扰;高校教育要围绕产业升级需求和科技创新方向,确定办学定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优化学科建设,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应贯穿育人全过程,逐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市场适配性,为青年学子创造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数字赋能: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⑤为此,要利用好数字化赋能青年终身学习,提升其现代化技能水平,为青年成长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多维的过程,其中青年的性格特点、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选择。当代青年成长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电脑等数字工具已经深度嵌入青年生活、工作的各场域中。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精准勾勒出青年的数字画像,通过智能算法,有效分析青年群体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倾向,从而制定契合个人发展条件的职业规划。同时,各地区要共建全天候、全场域、全覆盖的数字化学习服务体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让广大青年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就业资源,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需求。完善数字化监测与评估体系,对青年职业发展各阶段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实践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估,精准把握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客观规律。此外,还应加强青年群体的职业数字技能培训,针对青年实习就业、职称评审等发展需求,提供多种培训服务,持续提高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养。通过多措并举,最终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注: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习近平乡村振兴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创新”(项目编号:BJSZ2023YB29)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课题“习近平新型职业农民观研究”(项目编号:2023SKPYMY03)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16页。
②《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58页。
③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16年12月27日。
④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09页。
⑤《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40页。
责编/孙垚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