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摘要】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强化党建育德、规则立德、修身养德、文化涵德,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制度机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风尚,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事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我们党对教师队伍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始终未变。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教师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指出:“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②“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③。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⑤这些重要论述,体现出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文化滋养。从《礼记·学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到《荀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无不彰显中华民族对教师的重视、对教育的尊崇。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孟子的“教不倦,仁也”,无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宽仁博爱、爱生诲生的底蕴。从《法言·学行》的“师者,人之模范也”,到《论语·子路》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则处处体现出对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建成“六力”突出的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以优良师德师风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涌现出一批“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引路人”、“大先生”、“四有”好老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必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高素质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政治素养方面,理论学习有待加强,理想信念根基需进一步筑牢。笔者对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开展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受访者坦言,自身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尚缺乏深度,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把握不够全面精准,存在认知局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影响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理论学习跟不上,叠加自媒体时代多元思想观念影响,个别青年教师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

在制度建设方面,评价激励机制、预防与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从受访者的反馈来看,评价激励机制与正面舆论宣传对于涵育师德师风,具有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部分受访者提到,所在学校的评价激励机制存在不完善之处,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在面对学术腐败等师德失范问题时,绝大多数受访者坚定地表示会坚决反对、勇于斗争,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当探讨师德失范问题出现的原因时,有受访者认为,学校预防与监督机制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不少受访者表示,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较大压力。然而,仅有少部分受访者会主动向学校寻求帮助,教师对于高校的信赖程度和归属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职业道德方面,职业认同度、责任感有待提升。当谈及选择从事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初衷时,多数受访者表示,是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渴望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也有受访者提到,是源于高校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这一职业所赋予的较高社会地位和稳定收入。被问及少数教师师德师风方面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时,不少受访者认为,部分教师对自身职业缺乏足够的认同感,仅将其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个别受访者表示,在教师岗位上,感受到的成就感不强。有受访者指出,目前高校少数青年教师育人意识较为淡薄,职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师德师风的涵育,既需要高校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又需要广大教师自觉修炼,更需要大力培育弘扬尊师重教的风尚。

党建育德,凝心铸魂强师德。完善组织体系,建构“学校党委—职能部门—二级党组织—教工党支部—教师”全链条协同落实体系,形成党委抓总、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强化理论武装,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理论宣讲、社会实践、榜样学习、警示教育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必须加强教育培训,规范课堂教学。要守好“一段渠”,种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责任田”,充分挖掘本专业的思政元素,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强化斗争精神,主动与错误言论作斗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规则立德,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师德师风考核虚化泛化等问题。拓展评价主体,构建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评议、学校考核“四位一体”评价模式。完善预防监督机制。构建全流程监督模式,探索建立“年初承诺、常态督查、集中抽查、年末述职、评议反馈”全流程监督考评闭环,建强教学督导员队伍,加强对课堂教学纪律、教学规范的常态化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师德失范举报机制,将潜在的师德失范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大力表彰“师德标兵”“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等优秀教师群体,形成良好示范效应。强化师德师风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培训进修、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

修身养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定政治立场,做“明大德”的信仰者。作为一名教师,要明道、信道、传道,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目标,践行“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守价值追求,做“守公德”的传播者。身为人民教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锤炼品行操守,做“严私德”的践行者。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应该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自我修养,坚守教育者的情怀,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高洁的品行操守引领学生成正才、成大才。

文化涵德,凝聚尊师重教共识。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升教师成就感。要切实增强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组织的作用,在学术、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中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与自主权,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发展规划制定等工作中,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建议,确保全校重教、人人尊师,切实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改善待遇,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加强关怀,提升教师的荣誉感。从住房、医疗、继续教育、子女教育、晋升发展等各个方面提供有力保障,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广大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于教育事业,激发其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使命担当。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BJSZ2021YB38)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国政府网,2024年7月21日。

责编/周小梨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