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应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充分运用“四下基层”这一有力抓手,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正确政绩观推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现实。
传党音于耳畔,引领思潮,铸就“忠诚之心”。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在不同时期一以贯之的重要工作。政策宣讲不仅仅是单向的政策解释和说明,还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同群众深入交流、充分沟通,获得群众的重要反馈。在基层宣传党的政策,要多用群众的语言,多采用拉家常、听民意的形式,让群众敞开心扉。面对面,才能心贴心;实打实,才能入脑入心。通过创新宣传形式,鼓励群众登台演讲,组建乡村理论宣讲队,用“乡音乡语”,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日常语言,让基层干部群众感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亲可近、可学可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既是对群众的指导,更是对干部的教育,让干部更加深刻地懂得,党的政策必须用来为民造福。
调民情至身旁,深入调研,锤炼“求实之魄”。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一切为了群众”,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调查研究要落在实处,避免纸上谈兵,就要求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身旁,去倾听群众所想、群众所盼、群众所需,将群众的“心头事”当作“头等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全面调查、深入剖析,把真实情况摸准吃透,对每一份民意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力求洞察本质,把握真实。唯有如此,方能精准把脉群众需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调查研究成为推动为民造福的强大引擎。
解民忧入家中,化解矛盾,培育“仁爱之心”。信访接待下基层是连接党群关系的一座“连心桥”,是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着力改善党群关系的有力举措。信访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这项工作急不得也拖不得,急不得是因为信访工作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充分了解之后妥善处理,拖不得是因为信访工作涉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必须迅速回应,让群众安心。“信访接待下基层”,就是要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要领导“走出门”来主动“迎接”“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摸清群众诉求和愿望,着力把矛盾化解在源头,更好为群众服务。群众的事无小事,群众的问题拖不得,要通过信访工作摸清群众的诉求愿望,不说空话假话,说到做到,知行合一,用心用情将事情办到群众心坎里。
赴一线到门边,服务群众,砥砺“奉献之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从“机关会场”到“基层现场”的自然转变,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取信于民、服务于民的务实品格。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针对群众关切、久悬不决的难题,要秉持现场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在为民服务中把切入点变成制高点、把受力点变成突破点,拉近机关与基层、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做到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广大党员干部直接下沉一线,掌握实情,现场解困,秉持“立说立行”的作风,摒弃空谈,拒绝形式主义,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化党群血肉联系,让党心民心紧密相连。党员干部在联系服务群众、现场为民办事中厚植了为民情怀,树立了正确政绩观,也走好了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 赵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