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读书 > 正文

语文课上

马上要开学了,新的语文课本要发下来。想起读书时的一件往事。

初一的语文老师叫周文艳,是位潇洒的青海藏族女性,高颧骨,有一双神俊的大眼睛。她写得一手刚健利落的行楷板书,讲话中气十足,很有感染力。我至今记得她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诵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带给我的血脉偾张之感。

一个沉闷的午后,我们趴在桌上午睡,我睡不着,想起语文老师布置的沈复《童趣》还没背熟,便在脑中默诵。手里闲着,就摇晃起旁边的玻璃杯,一簇簇茶叶在漩涡里打着圈儿上下翻舞。

这时,我们班的纪律委员过来了,我以为自己的小动作要被他在小本本上扣分。谁知他竟对我的行为产生好奇,趴在桌角,跟我一块儿观察起舞动的茶叶来。看着看着,他突然冒出一句:“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我惊得几乎从椅子上蹦起来:“我刚才脑子里想的就是这句!你真是神了!”

学生时代的旧事仍在眼前,转眼我已接过接力棒,站在了讲台前。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是颇受现在七年级孩子们喜爱的课文。教材一发下来,就有不少孩子来问什么时候才能学到这篇。为了不辜负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自主阅读的学习任务。

我选了一个学生的提问作为话题:“既然所谓的‘眼睛’,就是一副连接着‘落日六号’地航飞船的领航员小女孩的传感眼镜,那么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是‘戴上她的眼睛’?‘带’和‘戴’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像颗火种,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戴上’只是物理动作,‘带上’却像带着一个人去旅行!这趟旅行的真正目的就是帮小女孩完成最后的愿望——在失去与地面的联系前看一眼她所热爱的自然。”“不只是这样!对‘我’来说,‘我’被她对自然的热爱所感染,理解了她的诗意与情怀,将带着她的情感和力量继续生活!”

这些问答让我惊喜。

读到结尾,学生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处,我都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躺’这个动作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一个同学抢先回答:“小女孩远在地球的地心,躺下是‘我’感受‘从几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的方式。”

快下课时,我终于逮着机会提了个问题:“小说的末句是,‘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为什么‘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不待点名,已有同学起身抢答:“因为他们的心连在一起了,距离不是问题!”我正要鼓掌宣布下课,只听后排传来一声反驳:“不对!”

班里的搞笑达人突然一脸严肃地站起来。只见他摆出柯南破案的姿势,推着同款黑框眼镜道:“你们都整复杂了,这事儿其实特别简单——地球是圆的!小女孩在地心,甭管‘我’在地球表面怎么溜达,地球的半径都是不变的,‘我’离她当然不会远了。”

教室里静了两秒,随后爆发出一阵大笑。等笑声平息,我擦着眼角笑出的泪花说:“好一个硬核答案,我也受教了!”

《人民日报》(2025年08月27日 第 20 版)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