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三维发力,提升社区治理成效

社区是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石,是承载民生诉求的“第一现场”。社区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居民生活的质感与温度。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摒弃“粗放式”治理模式,以创新思维破题、以务实举措解题,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让社区从“管理载体”蝶变为“幸福家园”。

组织引领,协同构建共治格局。组织引领是社区治理的核心支撑,需以党建为轴凝聚多方合力。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治理体系,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主体资源,打破部门壁垒、打通协作堵点,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治理格局。明确各主体职责边界,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确保政策传达不跑偏、任务落实不悬空。推动治理力量向楼栋、单元下沉,组建党员联络队、志愿服务队,建立“小事快响应、大事共协商”工作机制,使组织力量贯穿治理全过程,为社区治理把准方向、筑牢根基。

技术赋能,智慧重塑社区生态。数字技术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革命性力量。它绝非冷冰冰的工具堆砌,而是重塑治理流程、精准对接需求的有力抓手。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治理平台,线上整合政务办理、事务咨询、意见反馈等功能,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线下部署智能监控、物联网设备,对高空抛物、消防隐患、环境治理等场景实时监测,推动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打通不同部门信息壁垒,使数据资源为治理决策提供支撑,从海量信息中精准捕捉公共设施短板、环境治理盲点和群体性需求变化,使社区管理更精细、更前瞻。

文化铸魂,温情涵养精神归属。社区不仅是地理单元,更是情感与文化共同体。治理的高阶形态,在于培育“社区即我家”的集体认同。深入梳理社区历史文脉,通过建设社区博物馆、文化长廊、共享艺术空间,塑造独特的精神地标。积极培育书画、环保、阅读等主题社群,推动居民基于兴趣实现自组织、自管理。定期举办邻里节、公益市集、社区嘉年华等活动,重建守望相助、富有温情的邻里关系,为社区治理注入深沉持久的精神动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栏、微信群、入户宣传等方式,引导居民遵守公序良俗、参与社区建设,使文化力量转化为治理动力,营造“人人关心社区、人人建设社区”的良好氛围。(攀枝花市仁和区委组织部  吴泓萱)

[责任编辑: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