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成都世运会正式落下帷幕。在这场兼具国际标准、中国风格、巴蜀韵味的体育盛会中,成都市龙泉驿区聚焦城市运行、文化传播、全民健身、社区治理等主题,深化面向社会面的志愿服务,积极动员广大居民成为“世运一份子”,以“暖心聚力、全民参与、文化共融”的志愿服务讲好世运会的“城市故事”。
聚焦城市运行,以精细保障抓实赛事服务与城市体验的有效衔接。在世运会举办期间,龙泉驿区在东安湖以及驿马河公园等赛事核心区毗邻地带,在园区内规范设置7处“志愿服务小站”,并与游客中心联动构建“15分钟服务响应圈”,还统筹配置印有统一标识的“流动服务车”,沿园区重点区域开展动态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观众观赛及游览全程提供场馆动线规划等精准化服务。
此外,龙泉驿区紧盯城市运行志愿服务关键环节,精选33名党员执法骨干,在东安湖体育公园、青龙湖射箭场馆、龙泉中学荷球场馆等核心赛场周边设立“党员先锋岗”,排查整改交通隐患28处,为参赛人员、观赛群众提供路线指引、物品帮扶等服务50余次;组建3支党员志愿队伍,在龙泉驿汽车客运站、洛带客运中心站等3个赛事客流枢纽开展值守服务,完成20家重点运输企业安全巡查;开展出租车行业“暖心共行·文明护航”志愿服务专项行动,组织从业人员培训15场,覆盖600人次,为500余名驾驶员送上清凉慰问,以行业温度彰显世运温情。
聚焦文化传播,以多维展陈推动文化交流与城市印象的融合互促。龙泉驿区充分发挥国际赛事志愿服务的文化交流互鉴纽带作用,组织文化旅游志愿者,围绕文化讲解、民俗展示、非遗体验等多个维度提供特色服务。
在明蜀王陵博物馆,设置了“龙泉驿区历史展”“客家实景互动展”“地宫遗珍”等主题展区,组织志愿者提供文化讲解服务,系统展示龙泉驿区历史文化与客家文化。
在洛带古镇,整合客家家风馆、客家博物馆、刘家大院等文化场馆资源,打造一体化体验游线,并在古镇伤心凉粉等9家特色业态推出双语服务,设立城市志愿服务小站,通过构建古镇文化志愿服务矩阵,为外籍游客提供游览便利。世运会期间,古镇累计接待外籍游客305人次。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面,龙泉驿区借势世运会大力开展非遗项目宣传,围绕土陶制作、柏合草编等本土非遗要素,开展多场非遗体验活动。例如,8月13日,区文化馆邀请龙泉土陶传承人谢欣敏,在东山场馆开展体验活动,组织20余名中外友人、学生现场参与土陶制作,为世运会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交融的独特氛围。
聚焦全民健身,以普惠推广实现运动风尚与健康生活的深度融合。在世运会期间,龙泉驿区以东安街道东安湖社区、柏合街道东华村、洛带镇老街社区、山泉镇桃源村等村(社区)作为锚点,开展了“1+4”世运项目推广活动,邀请专业教练、运动员走进社区开展世运项目沉浸式教学、训练、宣讲与科普,累计吸引居民2300人次,将项目科普转化为全民参与的零门槛体验课程。
同时,龙泉驿区以“健康+”为核心理念,打造总长6公里的东安片区健康路线,串联起东安湖智慧运动岛、东安湖体育公园、东安湖社区健康街区、驿马河公园二期等打卡点,在沿途设置AED互动体验、健康知识标语、慢性病防治科普等功能区域,提供沉浸式的健康文化运动体验。
为深化全民健身理念,龙泉驿区还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打造世运知识角和世运项目体验角,组织开展“世运飞盘DIY体验”“青春之歌·唱响世运”等活动30余场;大力开展社区运动会,打造东安湖亲子跑、龙泉街道龙平社区亲子游园会、十陵街道大运村社区火炬传递、同安街道福圣社区乒乓球活力挑战赛、西河街道上游社区青少年夜跑、洛带镇老街社区趣味运动会、洪安镇长伍村乡村全面振兴运动会等社区品牌,将赛事推广转化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有效推动全区运动健身与健康生活的深度融合。
聚焦社区治理,以共担共治夯实文明共建和城市和谐的基层基础。龙泉驿区组织全区125个村(社区),立足社区主阵地,以“在社区·迎世运”为主线,下沉200余名街镇、村(社区)干部至居民小区,整合专业社工、党员骨干、热心居民等在地基层治理力量2000余人,共同开展消防安全、治安防范、环境治理、文明劝导、应急救助等世运会外围保障志愿服务,累计网格化巡查1200余次,提供咨询调解服务100余次,联动小区物业排查并协助整改隐患点35处,清理占用公共通道杂物300余处,为世运会营造安全、稳定的社区环境。
下一步,龙泉驿区将以世运会为契机,不断深化“赛事+社区”双轮驱动模式,将赛会期间社会面志愿服务经验转化为常态化的民生服务动能,打造具有龙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之中。(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社会工作部 蒲科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