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银针,精准刺入穴位,刚才还头痛难忍的病人,几分钟后痛苦全消。这位被患者誉为“活菩萨”的医者,便是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最年轻的博士后王婷。

诊室里,王婷医生手指轻捻银针,精准地找到穴位刺下去。这一刻,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技术在这位年轻博士后的手中完美融合。
作为株洲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兼一病区主任,王婷已经成为该院最年轻的博士后,每年经她治疗的患者多达600人。
学术追求,医路前行
王婷的教育背景令人印象深刻。2007年本科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2010年硕士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2014年博士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专业。
2019年,她顺利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荣获全国优秀青年康复医师,湖南省卫健委高层次青年骨干人才。博士后出站后,王婷远赴法国系统学习康复医学,如今,她不仅是主任医师,还是硕士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医学人才的重任。

即使工作繁忙,她始终没有放弃学术追求。除了上班,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专业、课题研究与撰写论文上。据统计,这些年她参与过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及省级课题多达11项。
临床实践,医者仁心
在临床工作中,王婷擅长各类神经康复及骨折术后康复、睡眠康复、重症康复等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6年,一位马女士因颈椎问题导致呼吸困难、胸闷、眼睛视物模糊等现象。在经过多方治疗无效,甚至失去活下去的信心时,她找到了王婷。

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王婷评估后决定让患者先停掉所有药物,单纯采用针灸治疗。不到一周时间,马女士的各项症状明显好转,痊愈后她称赞王婷是“人间的活菩萨”。
国际视野,中西融合
2019年,通过层层选拔,王婷参加了BHGF第二期赴法国医护研究项目,远赴法国里昂公立医院进修。
在法国,她对当地先进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康复理念印象深刻。当地患者就诊采取预约制和转诊制,社区医院与大医院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
更让她震撼的是当地康复治疗理念的先进性。医院开辟厨房让医生指导患者进行食物烹饪,锻炼患者手指的灵活度;设计专门的汽车,让腿脚不便的人在医院也能考驾照。法国医生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自始至终的人文关怀,让患者感觉像被家人般对待,出院时都舍不得离开。
这些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康复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是我们国内医院该努力的方向。”
科研创新,成果丰硕
王婷的研究兴趣广泛,包括miRNA基因途径抑制乳腺癌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抑制乳腺癌和预防、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等中医药研究以及miRNA基因研究。
她以第三参与人身份参与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重点研发计划“脑血管病运动与认知康复体系管理”研究。

她还主持湖南省中管局课题一项、市135人才项目4项。2020年,她担任人卫版《中国疼痛康复指南》编委,并翻译人卫版教材两本。
近年来,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团队协作,学科发展
作为科室副主任兼一病区主任,王婷在学科带头人罗勇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参与科室建设与发展。株洲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是由1953年创办的理疗科发展而来,现已成为规模大、以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为特色的专业科室。
科室是2021年度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株洲市临床重点专科,病房设有编制床位65张。康复治疗区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设有各种康复治疗设施。
王婷认为:“学科是医院建设的细胞,也是医院能力的载体。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是全面提高学科人才素质、学术水平和医院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
医者情怀,传承创新
谈到传统中医,王婷眼中闪烁着光芒。她特别喜欢阅读《灵枢经》《针灸大成》《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
“传统的中医理论太精深了,只要领会其中的一句话,都够我们受用一生。”这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即使已经成为博士后,她仍然坚持学习:“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中医治疗最难的部分是辨症,病人来了察色按脉,先辨阴阳。”
在王婷看来,将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法与西方康复理念相结合,让更多患者受益,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今年9月,王婷在全国论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她带领的研究团队探索多学科合作肺康复模式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如今,这位手持银针的博士后依然穿梭在病房和诊室之间。无数患者因她重获健康,而她总是说:“我只是尽了一个医者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