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教授的最新力作《与青年共读〈共产党宣言〉》,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这部作品不仅打破了理论传播“高冷”“生硬”“枯燥”的壁垒,更以青春化、时代化的表达方式,为当代青年打开了一扇通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世界的大门。
《与青年共读〈共产党宣言〉》一问世,便以其清新的话语风格和独特的解读方式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深度耕耘,更是一场理论传播范式的革新实验,从文本解构、话语创新、实践价值等维度实现了经典文本的青年化阐释,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提供了启示。读完此书,除了获得思想上的升华、理论上的深化,还在文章写作、理论传播、教育培养等方面获益甚多。
经典阐释的范式革新:从文本解构到互文对话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解读领域,长期存在着两种倾向:要么陷入书斋式的考据训诂,要么沦为口号式的政治宣讲。徐川教授的探索则突破了这一窠臼,全书构建起“历史叙事—理论解析—现实观照”三位一体的阐释框架。全书以四章架构展开:首章追溯《宣言》诞生的历史语境,通过还原19世纪欧洲的社会图景,让青年读者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理论勇气;第二章解析《宣言》的时代意义,将“两个必然”的论断置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的当下进行辩证分析;第三章采用“原文+解读”的双文本对照模式,对《宣言》逐字逐句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第四章设置九个互动问答,直击青年在理论学习中的痛点困惑。这种递进式的结构设计,既遵循学术研究的严谨逻辑,又契合青年认知的渐进规律。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第三章的“互文性”创作实践。徐川教授在保留《宣言》原文字句的基础上,通过旁注式解读、案例嵌入和隐喻转化,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抽象话语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实镜像。如在解读“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一论断时,他并未局限于历史数据的罗列,而是将其与现代数字技术革命相联结:“当我们轻点手机就能完成跨国交易,当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这不正是《宣言》所预言的生产力革命的当代形态吗?”这种将经典理论与数字时代的生产关系变革相联系的阐释方式,足以使青年直观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穿越时空的理论穿透力。
在阐释策略上,徐川教授创造性地运用“三重逻辑”解码经典:一是历史逻辑,通过梳理《宣言》的写作背景破除“理论漂浮”的认知迷雾;二是辩证逻辑,运用矛盾分析法揭示资本的双重性——既肯定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功绩,又批判其导致异化的内在矛盾;三是实践逻辑,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验证理论的当代价值。如在分析“两个决裂”思想时,作者并未简单否定私有制,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辩证统一?”这种开放性的阐释立场,为青年建构了理性思考的理论坐标系。
话语转换的时代突围:从高冷理论到时尚表达
理论传播的困境往往源于语言系统的隔阂,徐川教授深谙青年群体的接受心理,在书中大胆进行话语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常识道理”,深入浅出,用“甜”形容《宣言》的思想魅力。借用网言网语,如用“家里有矿”反衬恩格斯投身革命的义无反顾,以“打怪升级”比喻无产阶级革命历程,甚至将共产主义“幽灵”解构为“照亮世界的思想火炬”。这种话语转换并非简单的语言游戏,而是基于对青年亚文化的深刻洞察——通过符号系统的同频共振,实现意识形态的柔性渗透。
语言话术的创新根植于徐川教授长期的思政教育实践,其运营十余年的“南航徐川”公众号,以48小时回应机制和“答学生问”栏目积累了大量青年沟通经验。书中对“入党动机”“资本批判”等问题的解答,延续了其“用故事讲道理”的叙事传统。在讨论马克思的职业选择时,他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与当代青年的择业困惑相对照:“马克思在17岁时就立志‘为人类而工作’,而我们今天的‘内卷’与‘躺平’之争,本质上是价值坐标系的迷失。”这种将宏大叙事嵌入个体经验的表达方式,成功实现了理论话语从“庙堂之上”到“江湖之中”的切换。
在话语创新的同时,徐川教授始终坚守理论的严肃性,他清醒地认识到,“网言网语”“市井俚语”的运用必须以准确把握经典内涵为前提。在解读“消灭私有制”这一核心命题时,他既批判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教条,又澄清了“公有制等于平均主义”的认知误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辩证否定,而不是简单的历史倒退。”这种在通俗性与学术性之间保持平衡的智慧,体现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教育实践的立体建构: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形塑
在理论教育层面,该书突破了传统“灌输—接受”“说教—宣讲”的常规模式,构建起“问题—对话—共鸣”的立体化学习场域。第四章设置的九个问答,直击青年们在《宣言》研读中存在的疑惑: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青年人写出《宣言》何以可能”,到“共产主义美好愿景的意旨何在”,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由表及里地阐释了《宣言》的核心要义。他的解答策略体现为三重维度:一是历史维度,通过梳理《宣言》的写作背景破除“历史虚无”的认知;二是现实维度,运用矛盾分析法揭示资本的双重性;三是实践维度,结合学生实际,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来验证理论的当代价值。
这种解读模式的创新,呼应了徐川教授提出的思政教育“四个连接”理念——与问题相连接、与现实相连接、与青年相连接、与实效相连接。如在分析“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时,他并未停留在概念解释层面,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如何理解专政与民主的辩证关系?”这种将认知心理学融入理论教育的尝试,使《宣言》的学习从知识记忆升华为价值认同,从文本研读转化为行动自觉,做到了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在实践价值层面实现了三重突破:其一,构建了“纸质书+数字产品”的融合出版模式,配合音频课程、可视化思维导图和互动问答程序,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其二,将理论教育与青年成长需求深度耦合,针对“躺平”“内卷”等社会心态,提供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案;其三,强调理论的开放性和生长性,在解读“两个必然”时,既肯定其历史规律性,也坦诚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阶段性调整,引导读者辩证看待理论的历史条件性与现实适用性。
理论传播的范式启示:从媒介自觉到理论生长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维度审视,该书的编撰在体例上与理论传播上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徐川教授的探索具有三重范式意义。
其一,破壁传播的媒介自觉。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该书创造性地将经典文本转化为“可听、可看、可互动”的多样态产品。配合本书制作的音频课程、可视化思维导图,以及“川流不息”思政团队开发的互动问答程序,构建起全媒体传播矩阵。这种“纸质书+数字产品”的融合出版模式,使理论传播突破物理时空限制,实现“永远在线”的教育可能。
其二,扎根实践的学术品格。徐川教授拒绝“书斋式”的理论演绎,始终将写作锚定在思政教育一线。书中引用的案例,均来自其教学实践,如学生关于“躺平”现象的讨论、校园创业中的劳资关系争议等,这种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写作路径,确保了理论阐释的现实解释力和案例生动性。在分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时,以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为例:“当你们在实验室攻克技术难题时,不正是在创造条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吗?”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青年的生活世界。
其三,理论生长的开放姿态。该书并未将《宣言》视为封闭的真理体系,而是强调其“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理论特质。在解读“两个必然”时,作者既肯定其历史规律性,也坦诚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阶段性调整,引导读者辩证看待理论的历史条件性与现实适用性。这种开放性的阐释立场,为青年建构了理性思考的理论坐标系。正如书中所言:“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既要坚守其基本原理,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在阅读日益碎片化的当下,在思想潮流更为多元的时代,徐川教授的《与青年共读〈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这部著作的成功,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传播维度的生动实践。
(作者:徐继梅,系江苏苏州干部学院副教授,新农智库研究员,苏州高新区(虎丘区)长江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