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陆海统筹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对陆地和海洋国土进行统一筹划,是海洋经济高效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内陆发展速度逐步减缓,海洋开发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对陆地和海域的发展提出新需求。强化港口核心功能,全面推进陆海统筹,符合世界陆海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坚持陆海统筹,要依托陆海资源和港口核心功能,加快港口智能化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依托港口辐射陆海经济带,拓展港口经济空间,科学开发港口资源,保护港口生态环境,提高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港口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陆海统筹 港口核心功能发挥 海洋强国建设 政策驱动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1]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2]。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建设海洋强省”[3]。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4]。坚持陆海统筹、协同发展,是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陆海统筹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对陆地和海洋国土进行统一筹划,是海洋经济高效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陆海统筹通过海陆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交通通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统筹协调,促进海陆两大系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增强国家对海洋的管控与利用能力,建设海洋强国,构建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相容并济的可持续发展格局。[5]港口是陆海统筹的关键载体,强化港口核心功能,从经济角度看,能推动陆海经济联动,突破陆地发展瓶颈,升级陆海经济带构建立体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催生出诸如高效物流、特色金融等新兴业态,提升陆海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链价值。从社会层面看,可有效缩小区域差异,推动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方式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并优化生态环境,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生态保护。
推动港口陆海统筹发展的主要目标
坚持陆海统筹,既需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也要做好资源融通,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坚持陆海统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实现“四个转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实现这“四个转变”,强化港口核心功能、全面推进陆海统筹是重要路径。将港口和海洋经济、陆域经济统一规划,重视三者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将港口与陆域、海洋发展统筹考虑与安排,将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优势互补,能够在互动中将港口、陆域、海域的价值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改变陆海资源粗放利用模式。近几年,各地政府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港口错位发展、分工协同、优化配置,坚持市场主导、支撑要素流动,提升发展质量,一盘棋布局沿海、沿江(河)港口规划,完善物流服务网络,增强港口综合实力。未来,需要不断提高陆地与海洋综合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使海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对陆海产业的综合规划与指导,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沿海经济带产业体系。依托港口辐射陆海经济带,拓展港口经济空间,科学开发港口资源,保护港口生态环境,提高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港口经济的能力。壮大港口产业,优化港口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港口运输服务业,推动港口规模化、智能化应用,扶持物流、仓储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智慧港口工程建设,创新港口资源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港口经济发展,建设港口经济园区。
升级陆海经济带立体产业体系。通过海陆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催生诸如高效物流、特色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业态。强化港口核心功能,突出沿海、沿江及沿线重点区域发展,升级陆海经济带立体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陆海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树立港口、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理念,健全现代港口产业、仓储、供应链、物流运输体系,推动从大陆向大洋延伸,形成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新动能。例如,近年来大连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高端产品接连涌现,产业体系逐渐完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持续深度融合,集群效应加速显现。2025年上半年,大连船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27.4%、34.1%、72.6%。[6]
构建陆海协调、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大格局。在全球范围内,超八成的国际贸易通过海上运输实现,海运是中国外贸的“大动脉”。[7]随着内陆发展速度逐步减缓,海洋开发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对陆地和海域的发展提出新需求,强化港口核心功能,全面推进陆海统筹,符合世界陆海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港口被历史性地赋予资源支撑和安全保障两大使命,对推进陆海统筹、构建陆海协调、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大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坚持陆海统筹,要依托陆海资源和港口核心功能,加快港口智能化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国外港口陆海统筹发展案例
国外一些港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通过陆海统筹,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对于推动形成要素流通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资源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格局,起到重要作用。
鹿特丹港:欧洲门户港与腹地经济的联动模式
荷兰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港口,位于荷兰西南部莱茵河和新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东溯莱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直通德国、瑞士、法国等工业中心。港口覆盖范围广,通过内河网络可直达欧洲12国,服务超过4亿人口的经济腹地,有“欧洲门户”之称。
作为欧洲门户和腹地经济联动的主要枢纽港,鹿特丹港具有独特优势,并在不断创新完善中形成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模式。其一,鹿特丹港的内河联运,是成本与环保的最优解,还通过数字化、政策协同和区域合作,巩固其作为欧洲物流“毛细血管”的地位。其二,鹿特丹港的经济腹地,涵盖荷兰本土、欧洲内陆地区、中东欧以及跨大西洋的贸易伙伴,这些区域的经济体,构成鹿特丹港强大的服务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三,拥有政策与技术优势,鹿特丹港获得欧盟资金支持,升级其内河基础设施,创新技术应用形成全欧交通网络核心节点、数字化航道管理和区块链溯源系统,通过平台共享内河货运数据,减少报关延误,实时监控船舶动态,提升通航效率。其四,拥有先进的集装箱码头,目前大部分集装箱装载和堆垛工作已由电脑控制,并由自动起重机完成。其五,拥有成本效率与多式联运协同优势。鹿特丹港内河运输成本仅为公路的1/3、铁路的1/2,尤其适合煤炭、矿石、化工品等低附加值大宗货物。港口配备自动化内河集装箱码头,实现海运箱直接装卸至内河船舶,拥有周转时间<24小时的无缝衔接短驳系统,内河码头与欧洲铁路货运网络无缝对接,形成“水—铁—公”多式联运闭环。
新加坡港口:自由贸易与数字管理模式
新加坡是典型港口城市国家,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航运枢纽,在全球航运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加坡港口主要有新加坡港和大士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航运和航空运输的重要节点,作为航运枢纽,能吸引大量的贸易、物流、金融等相关业务,带动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新加坡奉行自由贸易政策,让众多跨国企业选择在此设立业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收入,港口业务的繁荣,不仅直接促进航运相关产业发展,还带动仓储、金融结算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新加坡港的自由贸易与数字港口管理模式,让其在全球航运和航空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并不断提升新加坡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国际合作、制定航运和航运标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新加坡港口创新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建设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港政策,采取更加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吸引国际企业。自贸港内的企业将享受更低的税率和其他税收优惠,简化注册和审批程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其二,建设智慧港口,持续推进港口自动化和智能化。其三,扩大港口规模。新加坡在西部新建大士港,通过填海造地,解决港口用地用海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布局矛盾,进一步整合港口码头集装箱作业。其四,增强物流供应链协同服务水平,打造“单一窗口”服务和强化多样增值服务,以提高物流运作的安全、高效、便捷和精确。其五,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实现港口资源的高效、科学、合理调度分配,对于提升港口竞争力和运营效率,巩固其在全球航运和贸易中的领先地位,起到关键作用。
新加坡强化港口核心功能,迎来港口经济大发展。一是拥有全球领先的自动化港口设施。大士港采用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包括无人驾驶运输车、自动化场地起重机、自动存储与检索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效益,使其成为全球自动化水平最高的港口之一。二是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港口环境。大士港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如港口将采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港口设计包括雨水收集和废水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是港口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大士港建设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新加坡经济发展。港口建设和运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相关产业链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大士港的高效运作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新加坡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力。四是推动全球航运业模式变革,为全球航运业提供经验,其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引领行业发展趋势,促使其它港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全球航运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强化港口核心功能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8]港口核心功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强化港口核心功能,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切实通过推动陆海产业高质量发展、港产城融合发展、智慧港口建设,扩展国际航线网络,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优化临港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健全区域港口综合物流枢纽建设规划等实践,强化港口核心功能,推进陆海统筹,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基础。
提升港口枢纽功能。加快港口绿色智慧转型,提高枢纽海港港内集卡清洁能源使用率,提升主要港口大宗散货绿色疏运比例及港口周边城市空气质量,提升甲醇、生物燃油等船用绿色燃料的加注能力,建设全自动化码头,提高应用规模、作业效率、技术水平。随着集装箱吞吐量的快速增长,推进智慧、绿色港口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与大规模投资,持续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水平,重点改造和建设自动化码头,采用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路线,应用北斗导航系统和5G通信的自动化码头,大规模应用自动化单小车岸桥等技术,实现液化天然气加注常态化,实现对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业,提升应用规模、技术水平和总体装卸效率、运营效率,增强我国港口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鼓励A股上市公司参与港口自动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港口综合枢纽作用。
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港口运输降本增效,强化港口枢纽作用,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加强铁水联运、江海联运发展,持续提高港口运转效率和安全性。切实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港口岸线资源[9],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严守发展底线,突出核心岸线资源的不可替代性。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实施“点—轴—面”梯度推进的陆海区域开发政策。加快港口、产业、经济园区和城市经济带的深度融合,加速港口区、产业经济区、城市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和空间演进。合理构建区域中心港口—城市陆海统筹的经济辐射圈,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点滴扩散效应,推进经济辐射圈内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增强圈内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具有“极化—扩散”效应的经济网络。完善各区域中心港口经济增长极之间资源、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流动与整合,强化区域中心港口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产业链由沿海、沿江(河)及交通干线向内陆腹地延伸,形成合理的梯度空间布局格局。
推动智慧港口建设。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建设智慧型港口,运用先进港口技术装备,加速对我国传统港口、泊位、船舶等技术改造升级。学习鹿特丹港、新加坡港口的先进模式,不断提升港口作业区自动化和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港口竞争力。科学定位、规划各港口及港口群的核心功能,同时对各中心港口、港口群进行协同分工,建立与国内外经济贸易体系相适应的港口群运输体系。优化港口群产业结构,促进陆海运输网络一体化。[10]以信息、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等为枢纽,形成要素合理流动与交换的陆海运输网络融合,由此推进沿海、沿江(河)、沿线运输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使陆海统筹和海洋强国建设,朝着结构优化、要素互补、效益最佳的目标发展。
实行投资贸易自由便利政策。在人员进出自由便利方面,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在有效防控涉外安全风险隐患的前提下,实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政策。在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方面,建立更加自由开放的航运制度,确保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可控,扩大数据领域开放。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采取更为自由、便利的政策措施,打造与国际高水平航运枢纽和航运体系相比肩的开放新高地。在主要沿海港口城市设立“一线”,在其他港口城市设立“二线”,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全省自由往来的便利政策。海关打造简化“一线申报”、突出省内经营自由、严格“二线”监管的监管模式。
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对照世界高水平开放标准,进一步健全宁波、上海、广州、大连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出台相应的港口治理政策、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及风险防控政策。融合港口与开放优势,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创新模式,形成资源、资本、产业、技术、信息、服务等新质生产要素聚集园区,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外航运枢纽体系和现代经济贸易服务体系,形成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宗商品交易体系。扩大港口城市,尤其内陆江河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完善陆海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市场调节机制,探索建立国际港口联盟合作系统,完善开放型双向流通的经济格局,加速形成港口城市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健全区域港口综合物流枢纽建设规划。发挥临港产业园区,在促进陆海产业融合、产品流通、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协同发展的作用,通过港口扩散产品、服务、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优质的陆海产业系统。推进各临港产业园区间,合理产业分工、行业互补与协同发展,避免各临港产业园区间产业同质化。在临港产业园区总体空间布局上,尽快形成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的临港产业园区,集群发展格局。给予临港产业园区加速发展的用地、融资、税收、项目审批等优惠。将港口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中。规范区域港口综合物流枢纽建设中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特别是,港口综合物流枢纽与整体区域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关系。建立跨地区的港口综合物流枢纽运行机制,促进资源、技术、资本、人才、市场等要素的陆海统筹发展。
完善城市配套服务。营造各类经济主体在港口城市集聚的法规政策环境,推进生产要素在城市间、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全面提升港口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集聚功能与扩散效率。不断优化城市间、城乡间产业分工与协作,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营造开放自由便利的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陆海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和聚集,健全陆海产业扩散的能量梯度。在规划陆海统筹产业布局时,充分考虑城市、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市场、居民等整体协同。
【本文作者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经济学院教授】
注释略
责编:程静静/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