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民心所向为行动指南,以实干担当为根本路径,广泛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切实把“十五五”规划蓝图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触的幸福实景。
基层一线察民情。民情是规划的“出发点”,只有看清群众的真实需求,规划才有温度、有分量。这要求党员干部打破路径依赖,以蹲点调研的深入姿态俯下身子、扎根一线,少些“规定路线”、多些“随机走访”,少些“干部问话”、多些“群众出题”,把“牢骚话”当作改进工作的“清醒剂”,将“吐槽声”视为政策优化的“指南针”。关注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聚焦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领域,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细致研判,深入分析群众反馈的深层原因,精准定位民生痛点、难点,使规划编制更具针对性与前瞻性,让发展成果精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拓宽渠道听民声。群众的呼声里藏着真实的社情民意,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状态,既是政策调整的“导航仪”,也是制定科学合理发展目标的“指向灯”。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广度和便捷性,通过开通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开设网上建言专栏等方式,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召开线下座谈会、听证会,进一步推动群团组织、专业协会、基层自治机构等民间力量的有效参与。通过赋予其更多收集和传达诉求的空间,既可以关注到教育、医疗、养老等“大议题”,也能够关注到不常发声的少数群体的“小诉求”。每一种声音都可能成为政策制定的参考,党员干部都要带着对人民需求的深刻理解、对人民向往的敏锐感知,确保每一份民情都不被遗漏、每一个群体都不被忽视。
凝聚合力汇民智。群众中蕴藏的“草根智慧”,既可能是田间地头的“土办法”,也可能是车间班组的“金点子”,这些未被打磨的“原石”一旦被挖掘出来,就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在推进民生工作的过程中,党员干部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主动打开大门,邀请群众参与,汲取群众智慧,并对收集到的海量意见建议进行分类梳理、深入分析,提取其中具有建设性、可行性的观点与方案,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更重要的是,要把“好点子”变成“实举措”,将具有前瞻性的民智建议经过系统梳理、科学提炼后吸纳到规划中,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和韧劲,把“云端蓝图”铺成“脚下实景”,推动规划的白纸黑字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欢声笑语。
(金华市兰溪市永昌街道办事处 方一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