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冰丝带”上演。500余台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机器人展开激烈角逐,从5V5足球赛到精细物料插装,从群体舞蹈到自由搏击,这场大赛恰似一个微缩剧场,全面展现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运动协作等领域的前沿成果,揭示出新质生产力在教育、科技、人才维度的突破路径。
焕新教育变革,弥合产研“鸿沟”。当酒店清洁机器人自主完成垃圾分类、医药分拣机器人精准拆解包装等场景出现在赛场上,这正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咬合,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要迭代教育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不断拉近“课堂”到“赛场”、“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距离,构建“产学研用”教育机制,鼓励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主体”。要注重平台载体搭建,推动校企合作,积极打造创新实验基地、创新孵化基地、创新产业园等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教育成长路径从“教育单循环”向“产业大熔炉”转变。
加速科技突破,夯实创变“底座”。大赛的竞技场,本质上是科技创新的试验场。当河南“行者二号”以肌腱仿生驱动技术减重40%在1500米赛道疾驰夺冠,当宇树H1机器人以3.8米/秒刷新速度纪录却意外撞倒操作员,我们既要看到科技进步,也要直面技术挑战。这些“赛场镜像”折射出核心规律:关键技术自主化是新质生产力的根基。要发展壮大“生力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产业需求,鼓励加大创新投入、设备更新,加快关键技术、核心领域研究,培植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主体,让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先锋队”。要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精准回应企业在融资支持、产权保护、创新交流等方面的诉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整合各方创新资源,汇聚科创变革“加速度”。
迭代人才培养,激活催化“资源”。赛场上飘扬的旗帜背后,是多体系人才层级的支撑,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队伍展现惊人科研攻坚力,宇树、傅利叶等127个品牌强势比拼工程转化力,人大附中、北京十一学校的中学生注入青春活力……强大的参赛阵容构成了一幅潜力无限的人才图谱,昭示着人才是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催化剂。要加快人才自主培育,渐进式、梯队化、系统化搭建人才储备“金字塔”,通过加强培训指导、鼓励创新创业、给予政策奖励等方式,提升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打好“引育用留”靶向聚才“组合拳”,不断优化人才工作体系,以政策保障、平台保障、服务保障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激活创新发展“一池春水”。
这场钢铁身躯的聚会虽已落幕,但它点燃的创新之火,已在青春中国的沃土上燎原。我们相信,当科技点亮灯塔,教育播下火种,人才驱动车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便势不可挡,必将昭示出托举未来的战略远见。(绍兴市上虞区委组织部 陈桑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