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当前,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校准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坐标,摒弃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浮躁心态,真正将“人民满意”和“经得起历史检验”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尺度。唯有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引领城市建设突破困局,驶向行稳致远的未来。
校准坐标,首在根植“人民至上”的情怀,以民生福祉筑牢发展底色。政绩的丰碑,从来不在林立的高楼与浮华的数据中,而在百姓舒展的笑颜和触手可及的获得感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将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敏锐捕捉并优先解决群众心头最急最难最盼的问题,将“停车难”“老破小”改造等“民声”精准转化为“民生清单”与“施工图”,让每一项举措都释放温暖人心的力量。要着力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的优质均衡发展,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特别是守护好弱势群体和新市民的权益,让发展成果如阳光般普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更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眼光,在基础教育投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性住房供给等关乎长远的事业上默默耕耘、久久为功,甘做打基础、利未来的“栽树人”。同时,必须健全群众参与、评价和监督机制,让人民的声音真正贯穿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始终,使群众的满意度成为检验政绩最权威的标尺。。
校准坐标,重在秉持“科学理性”的定力,以精准务实提升发展效能。“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城市发展有其内在逻辑,不容盲目蛮干与脱离实际的空想。首要的是强化城市规划的法定权威与严肃性,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坚决防止“新官不理旧账”和朝令夕改带来的巨大浪费,确保城市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深刻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是人口流动的趋势、产业演进的脉络,还是生态承载的极限,都应成为决策的基本遵循,坚决杜绝脱离实际的“拍脑袋决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和违背规律的“大干快上”。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个重点项目,都必须在事前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精算经济账、生态账、社会账、长远账,追求集约高效、成本可控、风险可防、效益长远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要善于拥抱现代科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赋能城市治理与决策,让智慧交通疏解拥堵、智慧安防守护平安、智能审批提升效率,使科技成为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强大引擎。
校准坐标,贵在涵养“历史全局”的担当,以统筹兼顾谋篇发展效益。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有机体,其发展从来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一场需要统筹兼顾、协调联动的系统工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具备穿透时空的历史眼光和驾驭全局的战略视野。必须时刻将安全作为发展的基石,牢牢守住安全生产的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防线、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构筑数据安全的屏障,在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平稳的前提下谋划发展。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绿水青山”视为最宝贵的政绩,加大生态环保投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更具韧性的海绵城市、公园城市,让蓝天碧水成为市民的幸福标配。在提升城市经济硬实力和基础设施硬支撑的同时,不可忽视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家园的构建。要精心保护历史文脉,繁荣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塑造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城市品牌,让文化成为驱动城市迈向卓越的核心引擎。最为关键的是,要彻底改革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GDP论英雄”的陈旧观念,大幅提升民生改善、生态效益、科技创新、风险防控、公共服务等体现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指标权重,真正让考核“指挥棒”引导干部树立并践行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政绩观,激励实干担当、着眼长远的作为。(张成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