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蓝图在神州大地铺展,山区始终是这场伟大实践中需要重点攻坚的领域。受山高路远、资源流通不畅、历史积累不足等因素影响,山区发展曾面临不少困难。但打造“共富山区样板”的实践,正以坚定的决心打破发展桎梏。这不仅是推动山区经济追赶的行动,更是重塑山区发展命运、践行“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庄严承诺的生动实践。
山乡突围,首在精神破冰。思想上的局限,有时比地理上的阻碍更难突破。过去,一些山区存在“等、靠、要”的惰性思维,将“山区”标签视为发展的绝对障碍。打造共富山区样板,首先要推动一场深刻的思想转变。各地需引导群众跳出“山锁人”的被动认知,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树立“靠山能致富、守山能发展”的坚定信念。当思想的“冻土”被打破,群众的创造力便会充分释放,他们不再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家乡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共富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精神破冰之后,更需以机制创新打通发展通道。要素流动不畅,是山区共富路上的突出瓶颈。传统帮扶模式多为“单向输血”,虽能解一时之困,却难以激发山区内生发展动力。共富山区样板的关键突破,在于构建打破城乡壁垒、促进要素双向流动的创新机制:一方面通过精准政策引导,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现代发展要素向山区集聚;另一方面搭建有效平台,让山区闲置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沉睡资产”对接广阔市场,实现价值转化。以浙江省嵊州市贵门乡为例,今年3月以来,当地党委政府依托与东阳、义乌的地缘优势,主动对接产业转移需求,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为抓手,新增2家“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正是机制创新的鲜活案例。
当要素活力充分激发,山区才能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共富山区样板绝非简单复制平原地区发展模式,而是立足山区实际的量身定制。这要求各地跳出“唯GDP论”的单一发展思路,在守护好生态底线的前提下,深挖生态资源的多元价值: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经济收益;做强做优“土特产”文章,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承载乡愁的特色产品拥有更强市场竞争力;推动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深度融合,发展特色文旅、康养产业,让山区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诗意栖居地”。贵门乡推进的“土特产富农、扩中提低”实践便是典型:“金辉银白”共富工坊提质升级,“荷塘映坊”共富工坊影响力持续扩大,农产品集中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订单经济”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灵活就业岗位。事实证明,只有找准绿色化、特色化、高质量的发展路径,山区才能真正跳出“低收入陷阱”,在共富浪潮中彰显独特魅力。
山乡共富的探索实践,正为曾经受地理条件制约的区域提供发展新解。这充分证明:只要打破思想枷锁、以创新机制破除要素壁垒、用科学思路找准发展路径,再崎岖的山路也能铺就通往繁荣的坦途。
共富山区样板的微光,正汇聚成照亮共同富裕征程的璀璨光芒。当曾经的“发展洼地”焕发勃勃生机,当每一个山区角落都充满希望,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图景便愈发清晰——这既是千万群众的幸福期盼,更是中华民族迈向共同富裕的壮丽篇章。(王诗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