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制作数十页PPT、把简单的工作套进复杂模板、花费上万元拍摄“高大上”的汇报视频……近年来,“视觉花活”成了基层工作中无形的束缚,把基层干部困在电脑屏幕的方寸天地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对此,浙江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对公务政务活动中的PPT、视频泛滥问题坚决亮剑,引导基层工作回归求实用、看实绩、重实干的正轨。
卸下“工具枷锁”,让技术回归实用,切莫本末倒置、流于形式。技术是服务人的工具,而非奴役的枷锁。现实中,不少基层干部陷入“为做PPT而工作”的误区:为了汇报的视觉效果,耗费数日打磨特效;为了“精彩”的视频画面,反复拍摄剪辑。看似光鲜亮丽的工作汇报,实则背离了工具的“实用”属性,更与政务工作“实干”的追求背道而驰。“屏幕减负”的首要任务,就是摆正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让PPT回归要点呈现的功能,让视频聚焦真实记录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明确技术工具的合理使用边界:哪些是协助办公的“真需求”,哪些是形式主义的“假把式”。只有让技术应用始终聚焦 “解决问题、提升效率” 的实用导向,才能真正发挥其赋能政务的积极作用。
卸下“考核枷锁”,让评价聚焦实绩,谨防化简为繁、鹜于虚声。“屏幕内卷”的滋生蔓延,根源在于评价体系出现了偏差,考核重“迹”不重“绩”,导致工作重“表”不重“里”。当工作评价过度依赖汇报材料的形式新颖度和包装精致度,基层自然会陷入“重包装轻实效”的恶性循环。破局的关键在于规范工作评价标准,提高实地核查、问题解决实效、发展贡献度等“硬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从源头上挥好考核“指挥棒”。上级部门应带头转变观念,拒绝华而不实的“屏幕表演”,简化并规范汇报要求,鼓励口头汇报、精简材料,自上而下传递“重实绩”的信号。唯有扭转“以屏论绩”的考核导向,才能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让他们从“屏幕竞技场”回归到“实干主战场”。
卸下“思想枷锁”,让工作深耕实干,杜绝金玉其外、浮于表面。整治“屏幕形式主义”的核心落脚点,是推动形成崇尚实干、注重实效的政绩观和务实作风。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若将大量时间消耗在美化“屏幕工作”上,深入田间地头的时间自然会被挤压。《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减少基层干部在数字时代的无谓劳动,让广大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在基层减负的一线,村社干部制作PPT的时间少了,深度走街串巷的时间多了,帮群众办好的民生实事也多了。这一减一增的变化,深刻体现了“屏幕减负”解放基层生产力的本质。唯有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让双脚沾满泥土、心里装满民生,才能使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在干部队伍里蔚然成风,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实干动力。(陈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