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为基层干部上好城乡融合发展课

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作为政策落地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其思维意识和能力结构决定着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只有通过优化选拔机制,畅通“城乡对流”的源头活水,来锻造一支兼具城市治理智慧与乡村全面振兴能力的“复合型基层骨干”队伍,才能更好书写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

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下乡”或“乡进城”,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过程中要跳出“就城市谈城市,就乡村谈乡村”的线性思维。一方面,要补上“乡村课”。通过“蹲点驻村+导师帮带+项目历练”的机制,让长期在城市部门工作的干部沉到田间地头,掌握乡村肌理、熟悉农民语言、吃透乡土逻辑,破解“水土不服”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升级“城市课”。依托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城市更新示范片区等平台,组织乡镇干部到城市部门跟岗锻炼,系统学习场景运营、数字治理等新本领,破解“本领恐慌”问题。只有让干部成为“城乡两栖专家”,才能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精准导入乡村,把乡村的生态、文化、土地等资源有效接入城市,实现双向奔赴、价值倍增。

党组织在选拔、培育、使用干部上要拓宽视野,打破地域、部门、行业界限,建立“城乡对流”的开放式选拔链。既要打破身份壁垒,突出专业导向,优化城乡干部双向流动渠道,实现“跨界输血”,又要强化考核激励,建立“融合绩效”专项考评体系,以科学考评激活干部内驱力。如通过制定融合能力清单,把城市更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运营等实战案例纳入选拔命题,让真正懂融合、会操作的人脱颖而出。同时把带动城乡要素流动规模、促进农民市民化质量、推动集体经济增收幅度作为核心指标,与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直接挂钩,让最优秀的大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从而激活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池春水”。

城乡融合的根本目的是站稳人民立场,夯实“城乡共生”的价值根基,让农民和市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干部队伍树立了价值坐标,增强了底线思维。在面对征地拆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等问题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统筹兼顾,既算经济账更算民心账,既算当前账更算长远账,以踏实作为赢得群众信任,把“政府想干”变成“群众想要”。另外,城乡融合涉及巨量资金投入、多元主体博弈,必须严守廉洁底线、生态底线、安全底线,让每一笔资金、每一块土地、每一道程序都在阳光下运行,把“人民至上”刻进骨子里、落到行动中,以优良作风凝聚最大公约数,把城乡融合发展的“施工图”变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人民政府 刘子婷)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