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执AI之笔,绘为民新篇

人工智能时代,基层干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如何乘风破浪、正确驾驭AI工具,在时代变革中坚守核心价值并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成为一道刻不容缓的时代考题。

破除思想迷障,立“人本驾驭”之舵,以清醒头脑掌稳智能航向。面对AI带来的便捷与效率诱惑,首要的是破除认识误区。一些干部或陷入“替代恐慌”,忧心职责被机器取代;或滋生“技术依赖”,幻想一切皆可交由AI代劳;或产生“本领懈怠”,疏于自身能力锤炼。这些思想迷雾若不廓清,终将导致干部在智能时代迷失航向。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终究是“器”而非“道”,是强大工具而非决策主体。AI在基层的运用必须牢牢锚定“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对复杂社情民意的感知、对政策尺度的精准把握、对突发事件的果断处置,这些深植于实践土壤的智慧与温度,恰是当前AI难以企及的领域。唯有以“人”为本,以“民”为心,方能在智能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精研驾驭之道,强“人机协同”之能,以过硬本领驱动治理升级。基层干部当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AI化为提升治理能力的“神兵利器”。一方面,善用AI为日常事务“减负增智”。在信息搜集、文档初拟、数据分析等环节,高效利用工具释放人力,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楼宇。如一些地方试点“智慧党建”平台,通过智能算法辅助分析党员思想动态与活动需求,显著提升组织工作精准性。另一方面,聚焦核心能力“提质增效”。在政策解读、矛盾调解、应急处突等关键领域,借助AI提供信息支持和方案参考,但最终的研判、沟通与决策仍需依靠干部的实践智慧与担当精神。譬如在复杂信访案件中,智能系统可快速梳理历史脉络和相关政策,但直面群众、化解心结、寻求最优解的,永远是有情怀、有担当的干部。唯有将AI深度融入工作闭环,形成“干部主导、AI赋能”的高效协同模式,才能为基层治理插上智能翅膀。

坚守为民初心,夯“人心工程”之基,以血肉真情筑牢服务堤坝。人工智能再强大,也无法替代干部与群众之间以心换心的血肉联系。这是基层工作的灵魂所在,也是干部价值最不可替代的基石。政策落地,需干部“最后一公里”的温度传递。智能系统可以推送政策条文,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干部须化身“政策翻译官”与“民情快递员”,用乡音俚语讲清惠民政策,在家长里短中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纸面福利”真正转化为“心头暖意”。矛盾化解,在干部“面对面”的共情沟通。再先进的智能调解模型,也无法完全替代面对面的眼神交流、握手言和时的手心温度。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稳定器”,通过真诚沟通、情感交融,在“润物细无声”中消弭分歧、凝聚共识。民心所向,靠干部“心贴心”的真情守护。对孤寡老人的日常嘘寒问暖,对留守儿童成长的长期关怀,对困难家庭生计的持续帮扶。这些浸润着人间烟火气的守望相助,构成了社会治理最坚固的基石。基层干部当继续深耕“民心工程”,让技术的“智能”与干部的“心能”交相辉映,共同筑牢长治久安的根基。

(浙江省常山县辉埠镇人民政府 方伊辰)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