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的燃起,似一道凌厉的曙光,劈开了民族危亡的沉沉暗夜,开启了全民族浴血奋战、共御外侮的壮阔史诗。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回望,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更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明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爱国情怀筑牢复兴根基。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中国大地,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当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全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正是这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支撑着他在绝境中坚守,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当今时代,爱国情怀依然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科研工作者们日夜钻研,为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国家科技实力而努力;基层干部深入群众,为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而奔波;普通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正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以民族气节彰显复兴风骨。在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狼牙山五壮士,在完成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后,面对步步逼近的日寇,他们宁死不屈,义无反顾地跳下悬崖。他们的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成为了民族气节的象征。这种民族气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不能屈服。在科技领域,我们要坚定信心,自主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文化领域,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我们要敢于发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只有具备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我们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昂首挺胸,勇往直前。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以英雄气概激发复兴力量。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落后的武器装备,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70万中华儿郎血洒疆场,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彻底唤醒了全民族抗战的意识。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伏击,取得了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要以英雄为榜样,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数扶贫干部深入贫困地区,不畏艰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与病毒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是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必胜信念引领复兴征程。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始终没有放弃,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种必胜信念,源于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源于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心。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压力,科技创新任重道远,社会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只要我们拥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要相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像当年抗战一样,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抗战烽火虽已远去,但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抗战精神照亮我们民族复兴的未来,我们必将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豪迈。
(浙江省兰溪市灵洞乡人民政府 陈宗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