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邵阳县下花桥镇高龙村,有一个叫“庄房上”的山冲院落,5年前还是一个到处断壁残垣、破败不堪的空心村庄,5年后逆袭成为和美屋场的典范。2021年,邵阳县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行动,实施和美村庄(屋场、庭院)建设试点工程。庄房上的村民们积极响应,自力更生建设美丽庭院。刘玉龙、秦国泰等返乡能人带头筹资筹劳,因地制宜修道路、砌水沟、整护坡、拆危房、改旱厕、圈家禽等,整个院落焕发了勃勃生机。60户368人的小村庄,家家户户住美丽小庭院,房前屋后瓜果飘香,诗意田园快乐悠然,互帮互助沐浴新风,上演现实版“归园田居”,和美屋场声名鹊起,创造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的奇迹。庄房上美丽蝶变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动人故事?笔者慕名走进村庄,亲身感受他们的幸福生活。
庄房上院落全貌
空心化的乡愁阵痛
“庄房上”这个名字有点来历。庄房意指古代田主在乡间建造的房子,主要用作粮仓、存放农具及养殖牲畜家禽,多为佃户等穷苦百姓的生产生活场所。据了解,庄房上的先民大致于清朝光绪年间迁入,刘、秦、杨、吴4姓的佃户来此租地耕作落户,解放初期迁入1户唐姓水库移民。虽然是一个混合种姓院落,但历来民风淳朴,有着勤劳善良、男孝妇贤、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院落依山傍水,房屋大多坐南朝北,开门见山,风光旖旎。庄房上人多地少,联产承包责任到户后,人均水田、旱土各五分左右,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油茶、玉米等,在家种田经常青黄不接、难以为继。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谋生,留下老人小孩在家,随着城乡教育、医疗、就业差距的不断拉大,空心化特征越发明显,贫困程度较深,让远在他乡的庄房上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015年底,在重庆办厂的刘玉龙征求父亲八十寿辰安排事宜,父亲态度坚决,要求回庄房上操办。为满足父亲的心愿,刘玉龙决定回老家做准备。回到庄房上,刘玉龙内心五味杂陈,老宅年久失修,无法居住,环顾曾经炊烟袅袅的院落,到处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破败不堪,户籍人口三百多人的院落,年轻人都走出去了,只剩下十几个老人常住。
庄房上只不过是我国数十万个空心村的一个缩影。农村失血性的人口外流不断掏空了经济民生基础,曾经红红火火的中小学因生源不足一个个停办,曾经守护底层生命健康的村卫生室因缺医少药导致就医困难,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加剧了乡村的衰退,悬殊的城乡收益落差损害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乡村究竟能不能振兴,农村空心化的问题能不能遏制并根治,成为压在刘玉龙心头的一块巨石。
2016年底,刘玉龙新房建好了,也是庄房上的第一栋别墅。然后,他又回到了重庆继续打拼。
开路人的艰难抉择
2016年底,在郑州从事服装行业20年的庄房上村民党员秦国泰,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机遇,他决定返乡创业。他看到脱贫攻坚农村建房增多的商机,改行从事别墅外墙装修,决心在乡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并很快尝到了甜头。
2020年,刘玉龙放下重庆的业务回到了庄房上,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于是,刘玉龙和秦国泰两个返乡能人一拍即合,开始商量如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机遇很快来了。2022年邵阳县启动实施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县乡村组共同发力,将和美屋场建设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密切党群关系、强化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在镇村两级的具体布置下,刘玉龙和秦国泰马上行动。庄房上每名党员联系3至5户群众,充分听取意见建议,拟制了《庄房上和美屋场建设方案》。2023年春节期间,刘玉龙、秦国泰邀请在家乡贤召开座谈会,乡贤们个个踊跃发言,表态愿意出资出力支持和美屋场建设。刘玉龙详细介绍和美屋场规划和施工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可。会议推荐刘玉龙、秦国泰、刘建国、刘玉堂、刘琪成立五人工作组,具体负责和美屋场创建工作。3月,和美屋场建设正式启动。
两人十分清楚,庄房上的基础条件确实太差,没有一条好路,没有一个整洁的庭院,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活动场所。按照群众的要求,究竟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子?建好了大家认不认可?同时也出去参观学习了外地的样板,按照人家的做法并达到一样的效果,庄房上起码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县里的政策是先建后补,那么钱从哪里来?遇到群众不配合怎么办?验收通不过怎么办?庄房上唯一可以依仗的优势就是人心齐、能吃苦。开弓没有回头箭,做了过河卒子,唯有拼命向前。两人索性豁出去了,铆足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就算倾尽所有,也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决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
重压下的逆势再造
说易行难,这些年经济形势严峻,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内部结构性矛盾交织,在外发展打拼的庄房上人情况同样不是太好,加上当地财政紧张。重重压力之下,发动起来、士气高涨的庄房上人没有被困难吓倒,紧紧拧成一股绳,不等不靠,说干就干。
自愿捐赠公告发布不到3天,81位村民和乡贤慷慨解囊,筹集资金141万元,其中群众捐赠41万元,5人小组垫资100万元。身患残疾的村民刘勇飞,家庭并不宽裕,儿子刘楷鹏结婚急需用钱,为了公益事业,简化婚庆仪式,省出1万元捐款;刘楷成考取博士研究生,从助学金中捐出1万元;12岁的小朋友刘子鑫,吵着爸爸帮他捐出压岁红包5000元;十几个外地女婿也捐了4万多元。为了垫资,带头人刘玉龙把城里原本留给小孩的一套房子也卖掉了。
为了打好和美屋场这场硬仗,五人工作组和党员带头,村内上至八九十岁老人,下至十几岁孩童,争先恐后投工投劳,截至完工累计义务工1208个。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和户主的意愿,做到因地制宜,花小钱、办大事。坚持矛盾内部解决,分歧内部协商,未发生一起纠纷,家家操心出力、让路让地。修水井时,78岁的村民秦永球,推着自家的独轮车帮助装运沙石;修通组道路时,刘香针、秦永兴、秦永球、秦永德、秦永强、秦永太主动拆掉自家的老房子和猪圈,刘平生、秦富强主动拆掉了自家的围墙,并拒收集体原本安排的补偿款;秦永清拿出自家的房屋改作公厕,刘玉清拿出自家的宅基地修建健身广场,刘兴国拿出自留地修建停车场;修和美屋场,秦永伍一家捐了2万元,得知集体修路超了2万多元,又自告奋勇把资金缺口补上。
半年时间,庄房上的危房、空心房、旱厕全部拆除。户户通了硬化路,800米主干道实现“白改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并挂起了中国结,建成了健身场、停车场、孝廉文化墙。利用小溪、塘坝、菜园和院墙,打造了微景观、微菜园、微广场。庄房上旧貌换新颜,院落井井有条,主次干道通畅,设施配套齐全,房屋安全美观,卫生干净整洁,生产生态融合,田园风光多彩,庄房上华丽转身。
庄房上院落入口
2023年11月,和美屋场竣工并高质量通过验收。为了院落规范管理和后续发展,庄房上成立了微众爱心银行,由12名股东出资310万元投资建筑脚手架钢管租赁业务,所得收益60%返还股东,20%用于院落日常维护开支,20%用于发展基金。同时,在县乡指导帮助下,探索总结党组织领导、村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并在全县推广。
邵阳县人民政府县长周玉祥介绍,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从和美屋场抓起,和美屋场从和美庭院抓起,打造和美庭院以清垃圾、清淤泥、清杂物,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三清三小”创建活动为载体,实现进屋有条好路、住家有栋好屋、院内有种好花、屋前有园好菜、室内摆放好雅、门前挂块好牌、邻里关系好亲、周边环境好美“八好”标准,庄房上就是“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的典范。
庄房上美丽小庭院
振兴中的乡土传承
到过庄房上的人,无不为这个院落的淳朴民风所折服。
庄房上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劳。村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很强,留守在家的人再少,也看不到一块荒地,七八十岁的老人闲不住,老往田土里跑。庄房上的灌溉水质保护得很好,土地十分肥沃,至今仍保持人工插秧的习惯,种出的稻谷品质好、价钱高。每逢农忙季节,不管离家多远,外出的后生们总会成群结队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这既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也是珍爱农耕文明的表现。
庄房上人互帮互助的美德闻名遐迩。邻里之间十分和睦,不怕人家好,见不得人家不好,一家有难大家帮。杨玉良自小家庭条件困难,母亲早逝,父亲年迈多病,30多岁没有找到好的事做,也找不到对象。秦国泰撮合他同自己公司的一个员工结了婚。杨玉良整个人变化很大,后来去了长沙做生意,因为缺资金,大家又筹资30万元帮助渡过难关,生意越做越好。杨玉良富了不忘回报家乡,每次募捐他都有份,还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庄房上乡村建设进程中,新时代文明新风不断涌现,村民公共道德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不仅自觉管好自家的事,还积极关心公家的事,人人争当志愿者和义务工。唐来生多年来义务承担整个院落的水电维修,刘勇飞义务承担农机维修,刘玉明自购音响设备组织篝火晚会丰富文娱生活。逢年过节,乡贤自发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开展助学助残活动,庄房上人追求幸福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以前外出的游子总向往诗和远方,现在“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庄房上人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田园生活。
庄房上的奋力续航
庄房上的变化,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是空心村向和美乡村的成功逆袭。
当初为什么选择庄房上作为和美屋场示范点,下花桥镇书记杨艳明谈了两个原因:一是庄房上的群众积极性高,即使政府不投钱,他们也要干;二是庄房上的基础条件差,应该支持,建好了更有说服力和示范意义。实践证明,当初的选点是正确的,只是没有想到,短短3年庄房上的变化令人惊叹,而且政府113万元的投入并不算多,现在周边院落的群众明显有落差感,也在积极申请建设和美屋场项目。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庄房上和美屋场的成功示范增强了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信心和决心。邵阳县委书记袁胜良总结三条经验:一是相信基层和群众的力量,要干成事必须让群众积极参与,只要时时刻刻与群众想到一块、干到一起,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二是必须强化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城乡互动的思维,精细做好市民下乡、农民进城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在城市和农村资源要素流动和业态创新的路径方法,实现空间重构和产业再造,空心化的问题一定可解,乡村必定振兴。三是村民自治是根本,克服等靠要思想,避免“政府干、群众看”,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庄和谐蔚然成风,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问及庄房上的未来,老生产队长刘建国不假思索地回答:下一步的重点是产业振兴,我们打算把院后的耕地改造成生态有机果园,并在果树下发展林下经济。如今,庄房上已经迈出新的步伐,在触手可及的未来,田野里稻花、油菜花、油茶花、桃花香气四溢,创客们运用AI技术在庄房上的品牌IP里开发运营着循环农业和文创项目,院落里蓝印花布、布袋戏、祁剧等非遗文化节目目不暇接,游客们在集体食堂、特色民宿里尽享风味美食,在朝霞晨雾中穿行,在夕阳炊烟里醺醉。
(作者:吴志文,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二级调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