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乡土也能长出“高才”

在部分人眼中,“高才”似乎属于高校实验室、产业高地等,基层不过是“输出地”。其实,田间地头自有智慧火花,泥土之中也能孕育人才。放眼全国,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扎根乡土,用勤劳和智慧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舞台上挑起重担。

擦亮“识才”的眼。基层的“高才”,往往不露“锋芒”,却在产业一线、田间地头实打实地解决问题。种地能手掌握适地适种的门道,经营能人带活一方经济,致富能人带动周边群众增收。组织工作要下沉触角、放大镜头,走出“唯学历、唯身份”的窄巷,用实际表现、群众口碑作为识人的“放大镜”,把这些默默无闻的“乡土之才”识出来、亮出来。

架起“扶才”的梯。一些“土专家”久做村里“一把好手”,却成不了“组织的人”;一些致富能人办得起产业,却进不了决策圈、发展圈。原因在于缺少成长通道、制度认可。要完善基层人才认定机制,把实践能力、产业带动力纳入标准,打通乡村人才进入“两委”班子、进入评优评先、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推动“身份+能力”双认定,让“能人”既有“名分”也有“位子”。

搭好“用才”的台。要以项目为纽带、产业为载体,推动基层人才在“链”上成群、在“场”上成势。打造村企合作共富体、设立“乡创工坊”、发展“党建+合作社”等机制,把人才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合力。用制度机制吸引人才留下来、沉下去,把“小能手”锻造成“大骨干”。同时要加强激励保障,落实培训提升、荣誉激励、经济分红等机制,让“干得好”与“得实惠”挂钩,让乡土高才留得住、长得快、带得动。(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党工委 黄心儿)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