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杭州滨江区浦沿街道,1500余名外卖骑手的日常正在悄然改变。针对新就业群体“休息难、充电难、归属感弱”等痛点,浦沿街道以需求为导向,将传统党群服务中心升级为4000平方米的“小哥服务综合体”,串联起滨盛路沿线27个社区驿站,打造出3.2公里的新就业群体服务示范带。这一探索不仅破解了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的“错位”问题,更走出了一条“服务—治理—发展”相互促进的基层党建新路径。
公益契约化:空间焕活三方共赢
打破公共服务空间政府“包办”模式,浦沿街道创新引入公益契约化运营机制,实现资源效率与服务品质双提升。
综合体入口的“党服咖啡吧”是典型实践。商户可免费使用这处年市场价值约3万元的场地,条件是每年提供超2000小时公益服务,包括为骑手供应热水、热饭、充电及组织12场专属活动。这一模式形成良性循环——商户节省房租,政府减轻运维压力,骑手获得更实在的服务,服务时长从8小时延长至日均12.5小时,场地使用效率提升35%。
功能联动让空间更“鲜活”。咖啡吧与三楼食堂、四楼心理咨询热线协同,骑手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滨豆”积分可兑换咖啡券,使商业空间成为连接服务与治理的纽带。
全链条服务:从“安心”到“成长”
基于对236名骑手的调研,综合体构建起覆盖“入职—发展—生活”的多层次服务网,精准回应需求。
基础保障消除后顾之忧。24小时自助换电柜终结“找电难”,爱心摊位凭工作证享折扣,老年食堂错峰供应“小哥饱腹套餐”,应急药箱、雨具等“微设备”随时待命。
成长赋能拓宽发展空间。四楼卫生服务中心的心理专线成为“情绪树洞”,五楼办公区夜晚变身为“党服夜校”,为骑手预留学习名额。滨盛社区“拾光照相馆”拍摄的43张骑手职业写真,登上“致敬平凡之光”展览墙,让奔波的身影被看见、被尊重。
从“受益者”到“参与者”:治理新动能涌现
浦沿街道引导骑手发挥“走街串巷、熟悉社情”的优势,从服务对象转变为社区治理力量。
200余人的“小哥义警队”化身“流动网格员”,通过小程序“随手拍”上报井盖破损、占道经营等隐患,问题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2小时,汛期更及时报告积水点,为应急响应抢得先机。
38名骑手加入公安义警队,后备箱成为反诈宣传“移动阵地”,送餐时附带传单,累计提供数十条诈骗、消防隐患线索,筑牢平安防线。
在信诚社区,骑手们以“社区议事官”身份参与“流动风景线”项目,就交通优化、充电桩选址等建言献策,用“在路上”的视角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智慧。
3.2公里的滨盛路示范带,串联起小哥服务综合体与多个社区驿站,既是党群服务空间的“蝶变”缩影,更是城市与新就业群体“双向奔赴”的见证。从“空间换服务”的机制创新,到全周期需求响应,再到治理动能转化,浦沿街道用贴心服务激活新就业群体活力,为城市善治提供了温暖样本。(浙江省杭州市浦沿街道 刘心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