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治理 > 理论前沿 > 正文

以老字号文化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开展文化教育、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职责。而老字号蕴含着独特的人文魅力、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显著的地域特征,既是文化教育的珍贵素材,也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价值塑造:把老字号文化置于时代新人培育高度,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效度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成效直接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命题。思政课要真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教育引导学生修好个人品德、遵守社会公德、涵养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就需要找到兼具历史厚度、价值温度与实践力度的教学支点。老字号则以其跨越百年的商业生命史,蕴含文化自信的历史基因,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支点和切口。

每个老字号背后的创业、经营历程都凝聚了一代代创业者的心血和智慧,一些老字号甚至融入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历程中,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一是老字号的发展史可视作中国商业文明发展史的一个微观呈现。从明清商帮到近代实业救国,再到改革开放不断走向世界,老字号的兴衰沉浮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二是老字号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商业道德与价值观念,如诚信经营、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爱国爱乡等,这些观念与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等要求高度契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三是老字号蕴含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及特定的城市文化基因,镌刻进城市与文化变迁传承的深层脉络肌理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叙事重构:把老字号故事作为宏大理论向微观叙事转译的重要支点,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温度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要把宏大叙事转译为具体故事,让抽象道理在人物、场景和细节中自然呈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般教材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较强,宏大叙事多、微观回应少,难以有效满足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教学需求。这就迫切需要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真问题、真困惑、真需求进行精准教研,增强“所需”与“所教”之间的精准适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目前,我国现有中华老字号1455家、地方老字号3000多家,每个老字号背后都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产品、商道、历史、精神等维度的传承价值,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内在契合性。在思政课教学中,一是要讲好老字号产品传承的故事,如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展现了其注重品质、技艺传承的产品内核,是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二是要讲好老字号商道传承的故事,“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中国传统生意经所体现的诚信仁义、中庸之道、重义轻利等传统商业伦理,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公正、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三是要讲好老字号历史传承的故事,老字号特有的品牌故事、以实业报国承担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等,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崇尚职业道德及社会公德的优质素材。以老字号为“活教材”,将老字号故事转化为可触、可感、可思辨的教学资源,可实现思政课宏大叙事与微观老字号故事的有机贯通,使学生在真实案例中完成价值观形塑、工匠精神涵育与文化认同升华。

场景搭建:把老字号场域打造成为铸魂育人主阵地,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广度

与教室里的传统思政课堂相比,“大思政课”以时空延展、主体协同和情境嵌入为特征,通过立体化实践教学、数字化网络资源、多元化师资队伍,构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协同发力的育人新格局,实现知识体系与时代命题、实践活动的深度耦合,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的体验性、参与度和沉浸感。

老字号原址原貌、重要遗迹、车间工厂、门店网点、数字博物馆、专题展览馆等是老字号的物理载体,也是其丰富历史文化和品牌价值的基因库,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搭建校企实践育人共同体,将思政课堂搬进老字号现场,沉浸式上好“老字号里的思政课”,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既延伸了教学空间,让学生从现实场景中获取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又推动学生从“坐着听”转为“走、看、学、思、问、研”,通过在真实场景中观察、访谈、研讨,在具身实践中生成知识,在实践中锤炼提升能力。同时,老字号传承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展馆讲解员等不仅是老字号技艺与精神的直接承载者,也是思政课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重要力量,其所掌握的原始档案、工艺流程与亲历记忆,可转化为思政课堂中兼具情境真实性与情绪感染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感官共振、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此外,老字号纪录片、微电影、丛书、画册等数字与纸质资源,具有可及性高、叙事张力强、更新频率快等特质,能够持续为课堂输送情境化案例与可视化素材,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从情感共鸣到认知深化、价值认同的递进式建构。(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王娜)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