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面对需求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以及绿色转型的紧迫要求,传统消费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提高各类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重要支持性举措之外,通过金融手段有效提振消费,已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需要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协同发力,推动金融政策跳出传统路径依赖、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科学施策,通过市场化、精细化的方式,系统性地破解消费领域的结构性难题,为激发市场活力、畅通经济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消费金融 金融创新 数字科技 政策工具 提振消费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更好满足消费领域金融服务需求,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是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激活消费引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部署之一,为以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消费领域提供行动指南。
将宏观政策蓝图转化为微观消费实景,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要求金融体系全面落实文件精神,更需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以深刻的工具创新和模式变革,有效破解制约消费的痛点、堵点。我们可以在深入解读最新政策精神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以金融创新有效提振消费水平的内在逻辑、关键抓手与实践路径,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益参考。
金融提振消费的内在逻辑
当前,中国经济既要破解需求不足、结构失衡的难题,又要完成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型的紧迫任务,传统的消费刺激政策在应对这种复杂局面时,面临边际效应递减的困境。如何在提高各类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重要支持性举措之外,通过金融手段有效提振消费,成为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意见》从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优化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撑保障等六个方面推出19条重点举措,为我们思考如何更好为提振和扩大消费提供有力金融支撑提供了遵循。
为金融提振消费寻求契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支持,是确保政策科学有效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金融政策跳出传统路径依赖、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科学施策的关键所在。坚持系统观念,将行为经济学对消费心理的洞察、金融创新的工具价值、平台经济的配置功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导向有机统合起来,为科学回答我国当前既要克服需求收缩与结构失衡,又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这一时代课题,提供理论参考。
金融提振消费的政策抓手
实现金融提振消费的政策目标,不仅需理论支撑,更要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将政策蓝图转化为消费实景,需要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协同发力,聚焦关键领域,打通金融活水浇灌消费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来看,碳消费积分证券化、AI个性化消费债及跨城消费对冲基金,可以作为金融提振消费的关键政策抓手。这些创新工具的设计,根植于对中国消费市场深刻洞察和前沿理论的融合应用,有望通过市场化、精细化的方式,系统性地破解消费领域的结构性难题。
积极探索碳普惠的市场化实现路径,将个人绿色消费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是金融支持绿色消费的重要途径。碳消费积分证券化运用绿色消费的金融杠杆,将个人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转化为可交易的数字资产。其重要价值在于将环保行为变现,形成“越消费越赚钱”的闭环,有助于摆脱传统绿色消费因价格较高而难以普及的困境,激活碳资产流动性,将长期被忽视的个人碳减排量转化为新的资产类别,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转型。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视角来看,碳消费积分证券化打破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额外支出”的心理账户壁垒,重构为“消费+投资”复合账户。相关数字化公益平台的实践表明,当环保行为能可视化为碳积分累计并与经济利益挂钩时,用户参与度可提升300%以上。
对于金融创新理论而言,碳消费积分证券化,本质上是将个人碳减排权“未来收益权打包出售”的ABS创新(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资产支持证券)。国际经验提供了佐证,欧盟委员会报告指出,当其碳交易体系(ETS)平均碳价达到83.6欧元/吨时,覆盖行业2023年排放量同比下降15.6%。国内机构的测算也显示其巨大潜力,有报告指出,2025年若将企业碳积分交易机制下沉至个人端,中国新能源车主通过出售年度累计碳积分,平均可获得约2000元的额外收益。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信贷服务精准滴灌与普惠可及,是提升消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关键举措。AI个性化消费债通过动态信贷刺激,实时分析用户消费数据,动态生成定制化信贷方案,以解决传统消费贷“一刀切”的问题。其关键在于突破传统信用卡的固定额度模式,形成“千人千债”的即时刺激。这种新模式能够提升信贷精准性,根据消费场景匹配差异化的利率与还款周期。AI个性化消费债还能激活长尾需求,覆盖传统风控难以服务的灵活就业群体。通过AI动态调整授信额度,能够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得性,也能够降低系统性风险,避免个人过度负债。为实现这种智能化、精细化的升级,需要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产业链,设计适应不同消费特点的专属金融产品。
构建连接消费与投资的跨区域金融平台,以市场化手段破解城乡和区域消费不平衡难题,是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与区域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可通过跨城消费对冲基金推动区域消费再平衡,运用金融工具将高储蓄地区资金引导至低储蓄地区,鼓励高储蓄地区居民通过“消费期权”投资低储蓄地区特色产业。通过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投资行为,打破地域经济割裂,有效破解区域消费失衡,缓解“东部生产、西部消费”的流动性困境。跨城消费对冲基金可以大力盘活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就业与投资。这种基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财政减压,通过市场化手段替代部分转移支付需求,其运作模式是构建一个“消费—投资”双边平台。例如,高储蓄地区的居民可以购买低储蓄地区的文旅期权,购买者既能获得消费折扣权,又能分享当地旅游收入增长的红利。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应用,则可以确保资金定向使用,避免传统转移支付中可能出现的资金漏损问题。
三项创新政策预期在不同时间维度和目标群体中,均能产生显著效益。它们共同构成多层次、差异化的消费刺激工具体系,形成政策协同效应。碳消费积分证券化短期内可拉动绿色消费,长期将成为影响个人金融信用的重要资产。AI个性化消费债短期内可提升客单价,中期可推动消费贷市场扩容。跨城消费对冲基金短期内可带动文旅消费,中期可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综合评估可以发现,AI信贷最易落地,碳积分爆发力最强,跨城基金长期价值最大。
金融提振消费创新政策的落实路径
金融创新政策的落地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控制好节奏,坚持“技术先行、制度跟进、市场主导”的推进逻辑。应建立“试点—评估—优化”的迭代机制与容错空间,在刺激消费与防范风险动态平衡之间保持精准调控。
夯实技术基础。全国统一的碳足迹监测网络和联邦学习平台(Federated Learning,FELE)的构建,至关重要。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统一碳核算算法的开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商业银行必须升级信息系统,以支撑复杂的实时运算。数字人民币的应用生态则应实现县域全覆盖,并开发功能完备的智能合约模板库。
强化政策支持。相关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亟待完善,重点工作包括出台《个人碳资产交易管理条例》,从法律上明确碳积分的资产属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为动态信贷创新提供更明确的法律规范;设立金融消费创新监管沙盒,并实施为期两年的政策测试,将为创新提供宝贵的容错空间;建立与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相结合的宏观审慎调控机制。为确保政策协同,建议成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的部际联席会议,形成工作合力。
培育市场生态。这项工作需多管齐下,协同推进。一是开展“碳金融知识普及行动”等全国性活动,能够切实提升广大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愿。二是推动商业银行组织变革,可以重组消费金融部门、着力培养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积极与科技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面着力。三是加快建立公开、透明、市场化的碳积分定价机制。为有效激励长期资本参与,可对参与跨城基金的保险资金等,给予风险准备金计提方面的优惠政策。
构建风险管控体系。风险防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时刻警惕各类风险暗流;防范过度负债风险,有赖于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与大力倡导理性借贷;防范资金挪用风险,需依靠加强贷款用途的全流程监控,推动资金在消费场景内闭环运行;防范共债风险,取决于加快建设和完善全国性的征信基础设施;防范信息不对称与消费者权益侵害,则要严格落实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各项规定。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实施数据安全“三员管理”制度,以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建立包含平准基金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在内的双层风险缓冲机制,增强体系的抗冲击能力;设置地区融资总额上限,并推广“区块链+物联网”技术以验证消费数据真实性,有效控制局部风险。此外,应将地方政府的参与度和风险控制成效纳入政绩考核,并建立高效、中立的争议仲裁机制,形成整个体系健康运行的制度闭环。
展望未来,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有望突破传统补贴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困境。这些创新举措将环保、投资等心理账户与消费账户有机融合,形成“政策投入—消费增长—收益回馈—再投入”的良性闭环。不仅能为破解当前内需不足难题开拓思路,而且有助于推动绿色消费理念普及、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金融科技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也为全球消费刺激政策创新提供范本。
【本文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
参考文献略
责编:冯一帆/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