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杂志> 正文

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经济全球化

摘  要:现代化是发展的纵向纬度,即在时间上的推进;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横向维度,即在空间上的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前进的,并不断为经济全球化注入稳定性、建设性和正能量。中国式现代化是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因是中国的,基于中国、立足中国的同时,又是面向世界、造福世界的,这是其之所以能内在地赋能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立足点,对外开放、面向世界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着眼点、发力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顺应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贡献世界,与世界良好互动、共同发展。”[1]当前我们要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结合起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动力

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当前经济全球化进入低增长、高风险时期,地缘政治冲突、西方逆流涌动、冷战思维抬头,经济全球化在多个维度受阻。在经济全球化低谷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推动和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3—202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6%,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也高于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经济增长率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25.7%),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国际金融论坛报告称,2023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2%,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经济全球化曾被世贸组织前总裁鲁杰罗称作是被贸易推着走的“列车”,在世贸组织成立后十几年里,全球贸易增速常年是全球GDP增速的1.5倍。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增长迅速缩水,继2009年出现20%负增长之后,连续多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而迅速发展的中国贸易,为持续疲软的世界贸易注入新活力。2009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2013年起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中国制造”向全球提供物美价廉商品,“中国投资”为世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中国市场”给各国带来巨大发展商机,“中国奇迹”对经济全球化起到输血、打气、赋能的作用。

‌作为拥有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最具潜力市场的经济体,中国通过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举办进口博览会、实施签证优惠、促进人员往来等系列举措,不断发挥超大规模市场效应,为经济全球化开辟广阔市场空间和良好合作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为维护经济全球化运行贡献公共产品

经济全球化之变不仅有速度、规模之变,还有其内在的机制、规则之变。中国致力于打造开放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实际行动。自2018年举办首届进博会以来,已有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4200亿美元,展示超过24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这一旨在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推动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新平台,为遭遇逆流、裹足不前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凸显与各国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红利的诚意。

中国积极参与、推动、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机制,使之更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实与实际需求。中国积极参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推动能够体现南北共治特点的二十国集团(G20)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承担治理重任,带头出资组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新型金融机制。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为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推动亚太区域合作升级奠定有利条件。中国对世界所作的贡献,除了不断增加的贸易、投资、援助和发展机遇,还包括不断增长的价值和理念的感召力,倡议和主张的塑造力,方案和行动的影响力,以及治国理政经验所呈现出的吸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三大倡议等,都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

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发挥领航作用

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的结构重心面临变化,西方主宰、美国独大的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以全球南方国家为主体力量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呈现。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主力、主场,他们代表着世界上2/3以上的人口体量,2/3以上的国家数目,占2/3以上的陆地面积。反映全球南方国家实力、利益、需要的经济全球化代表着人类发展方向,才是真正的经济全球化样子。中国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共同发展、打破经济全球化不均衡不公正结构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南北均衡合理的方向发展增添了力量。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参与主体趋于平等。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发展中国家正在从经济全球化的边缘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贡献者。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承担更大责任,为提升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多边机制的‌发言权、投票权、代表性作出实质贡献。中国已成为联合国两项预算第二大出资国,在联合国常规预算经费中的分摊比例超过12%,在联合国维和预算经费中,分摊比例约为15.22%。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趋于均衡。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而且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推进现代化,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实现发展繁荣。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促进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开拓出一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全球化,以自身发展带动共同发展的机遇之路、共富之路。共建“一带一路”不走剥削掠夺的殖民主义老路,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不搞“中心—边缘”的依附体系,更不转嫁问题、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目标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繁荣。十余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将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基因发扬光大,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推动全球均衡发展、缩小南北鸿沟付诸具体实践。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规则趋于合理。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制度、机构大多由美西方国家建立,其借助国际分工使南方国家成为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来源,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凭借技术优势掌控产业链,通过打造排他性联盟打压遏制别国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实现的一系列科技突破,将有助于改变经济全球化“规则来自西方”“利润流向西方”的局面。比如,5G技术突破与应用,使我国一跃成为全球通信变革的引领者,在5G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成为多个国际行业组织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技术创新与突破,将有助于改写不公正国际规则和行业标准,从而在推动实现公平合理的经济全球化规则方面实现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为打造新型经济全球化付诸切实行动

中国式现代化是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归纳为九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从解决中国问题到解决世界问题,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到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一条兼济天下、造福全球的大道。

新型经济全球化究竟是什么样的?2014年,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2017年,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2023年底,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其凝练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互利互惠是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互尊互信是共建的先决条件,互联互通是命运一体的物质基础,互帮互助是和衷共济的精神写照。我们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互联互通、投资贸易、工程共建、示范引领、人文互动、援助合作等系列举措,源源不断将中国发展活力和能量传导、辐射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将中国的现代化成果转化为实现共同繁荣、缩小南北差距、推动全球发展的实际行动,是中国式现代化赋能经济全球化的生动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经济全球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

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维度,现代化是发展在时间维度上的推进,经济全球化是发展在空间维度上的拓展。人类社会发展既需要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进步,也需要不断缩小差距实现大同。随着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推进,我们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为世界提供更大规模的中国市场和中国需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天下胸怀与世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各国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需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取长补短。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各国实现现代化都需要借鉴他国经验智慧。中国式现代化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后发国家需要学习借鉴现代先进观念才能少走弯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奇迹,引人瞩目、富有启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经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吸引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模式的超越,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塑造,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注入文明互鉴基因。这种基因有利于打破既有的思想束缚、理论垄断、经验禁锢和实践阻碍。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人类共同价值,其实现方式是互利合作、和衷共济,追求目标是立己达人、广济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因是中国的,基于中国、立足中国的同时,又是面向世界、造福世界的,这是其能内在地赋能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本文作者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4CGJ0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略

责编:程静静/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孟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