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杂志> 正文

始终坚定对外开放的信心

摘  要:对外开放是国家战略,坚持开放是正确之路、富民之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了坚持开放的信心。中国始终坚持并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源于党和人民在实践中达成的高度思想共识,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先进理论武装和科学方法指导、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努力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定对外开放的信心,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关键词:坚持对外开放  思想共识  制度优势  大国担当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党和人民对国家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对正确的道路选择坚定不移。改革永不停顿,开放永不止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不断加大力度、提高水平。因为党和人民相信,坚持开放既造福中国,也有利世界。中国始终坚持释放开放的信号,向国内外表达了将永远沿着对外开放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意志和决心。

坚持对外开放的信心来自于实践凝结的思想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1]这是总结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审视世界发展的现实情势,得出的深刻论断。中华民族曾经遭遇的苦难打击,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彰显一个道理:坚持开放才能富民富国,才能强国强民,才能使中国屹立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永立时代潮流前列。

回顾近代中国历史,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受西方船坚炮利的轰击而被迫打开国门,“开放”被打上民族耻辱的印记。虽然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因这样的“开放”,产生学习国外先进文明的意识,形成“睁开眼睛看世界”、致力追赶现代化的觉醒,但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肆意掠夺的殖民地,黑暗笼罩社会,人民备受欺压。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帝国主义被赶出中国,列强蹂躏、奴役中国人民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建设新世界的使命,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执政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置于世界视野下进行布局和谋划,但受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影响,在较长时间里,中国与世界交往受到严重限制。西方国家的敌视、封锁,导致新中国一度陷入“关门搞建设”的被动处境。

中国共产党作出对外开放的抉择体现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改革与开放相联系,迈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取决于”,对党中央形成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作出重要论述:一是取决于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二是取决于对中国发展落后的深刻反思,三是取决于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2]这个重要论述,对加深认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冲破封闭半封闭状态的束缚具有重要启示。受世界范围冷战格局的影响,在缺乏搞国家建设经验的情况下,我国较长时间里因照搬苏联模式而造成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失误,新中国建设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发展缓慢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彰显。不改革死路一条,不开放没有出路,由此产生的觉醒,使党中央下定另辟新路的决心。

事实证明,坚持对外开放使中国和中国人民受益无穷。在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和人民迸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和创造能量,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世界各国惊叹的辉煌成就。我国不仅在经济快速发展中跃迁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而且长期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不断以自身发展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注入持久动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对外开放。

在坚持对外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加强了党和人民的思想共识。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和文化,“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3]“开放则共进,封闭则自困”,[4]“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5]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进步需要中国。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坚持开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开放的世界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求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进步息息相关。坚持开放是正确之路、富民之路、强国之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达成的高度思想共识,成为坚持开放的信心来源。

坚持对外开放铸就中国共产党浩瀚宽广的世界胸怀,孕育中国人民波涛澎湃的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6]我们将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7]“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8]这些掷地有声的宣示,传递出中国将把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恒心。改革和开放是互促联动的,改革必须开放,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为开放开辟创新空间,弱化改革就会使开放束缚手脚;开放为改革提供发展动能,停止开放就会使改革失去活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把开放的大门开得大大的,把开放的举措做得实实的,把开放的步伐迈得稳稳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9]并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等方面,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开创开放新局面作出战略部署,为开放永远在路上指明前进方向。

坚持对外开放的信心来自于显著的制度优势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大势,坚持开放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封闭就会遭到历史淘汰。走开放之路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诉求。但坚持对外开放存在着各种阻碍,也伴随着风险挑战。在有些情况下,该不该开放或要不要开放,往往构成两难选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意志坚定、决心果断、态度鲜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强大支撑,显著的制度优势为走好对外开放之路提供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实践创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都需要探索。探索就有风险,风险就可能带来失败。40多年前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经历了十分艰难的思想历程。当时党内外有很多疑虑,认为改革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对外开放会从国外引入错误思潮。“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10]邓小平同志为打消这样的顾虑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从多个方面论述我们具备很多条件可以规避风险,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向前推进。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要义是制度坚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才能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中国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并一定程度上从实践中得到验证。改革开放释放出我国经济发展巨大活力,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说,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一个内涵全面的认知概念,不仅体现在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体现在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都有制度优势的作用发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延续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谋划,把“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出时代新要求。

就坚持对外开放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1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充分发挥这个最大优势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坚持开放领航把舵。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如何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怎样开放也需要把牢正确方向、保持前进定力、遵循客观规律。我国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我国对外开放创造崭新局面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结果。

就坚持对外开放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表现为坚持先进理论武装和科学方法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对外开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国内发展与国际环境的适应、大国和小国的交往、制度和立场的差异、思想和文化的冲突、国际合作和国家竞争的矛盾等,这些复杂关系处置不当,开放便寸步难行。马克思主义为党和人民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对外开放的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开放实践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关系。

就坚持对外开放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表现为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支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国地大物博,拥有14亿多人口,国家建设的力量十分强大,但必须解决好人心聚合和资源整合的问题。人口规模是优势,人心涣散则会变优势为劣势。资源丰富是优势,但各自为政就难以发挥资源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立在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利益同质性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形成高度的制度统摄力,打造统一的共同理想,发挥充分的合力效能,为对外开放提供强大的后盾。对外开放是国家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国家行为,只有举国上下一条心、国家资源一盘棋,才能彰显坚持对外开放的大格局和大气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12]在坚持什么样的制度上,绝不允许有一丝的思想糊涂和立场动摇,制度出问题犯的是颠覆性错误,后果不可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历程中一路走来,创新实践的探索难免磕磕绊绊,但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保证了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开放不断向高水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为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夯实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对外开放的信心,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充分发挥好我国的制度优势,就能确保党和人民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形成把握机遇和战胜挑战的强大力量,确保对外开放行稳致远,不断形成新气象,继续创造新成就。

坚持对外开放的信心来自于贡献世界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13]“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14]作为改变中国命运的重要法宝,对外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格局。中国既张开双臂欢迎各国到中国投资,又胸怀天下融入世界,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15]坚持开放、不搞封闭,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行动逻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以意识形态严重对峙,制造了开放的壁垒,但这样的局面不可持续。随着时代主题从革命与战争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浪潮的掀起,开放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马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党中央作出对外开放的抉择,一方面是为了摆脱中国自身发展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顺应民族历史必然走向世界历史这个客观规律,自觉地把坚持胸怀天下与坚持对外开放相统一,从而在时代新进步和实践新发展中赢得主动。

坚持胸怀天下旨在为世界作贡献,坚持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中国的影响力。事实表明,不管经历过什么样的遭遇,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华民族始终是伟大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为基础,中国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坚守公平正义、改善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引领人类社会进步潮流。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人类是命运与共的整体,各国各民族构成谁也离不开谁的互联关系,世界舞台向各国敞开,各国各民族都能够在世界舞台施展身手。世界以完整的体系而存在,国家不分大小都是这个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都承担着应尽的责任。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从理论逻辑说,国家大,责任相应就重,所作所为影响就大。“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16]大国形象首先要以开放形象进行国际性的重塑。开放意味着国际范围的广泛交流,包容精神是开放的文化符号。中国在国际社会大力弘扬包容精神,树立起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为世界作更大更多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的强大驱动力。改革开放引领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对外开放为世界认识当代中国提供窗口,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看好中国坚持开放给世界带来的发展机遇。有的国家把中国的强大视为威胁,肆意诋毁中国的大国形象,甚至采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设置关税壁垒,阻碍中国对外开放。这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举动都是徒劳的,历史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也绝不会因为个别国家和少数人的意向而改变。中国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对外开放给世界带来福音,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越大,为世界作出的贡献就越多越大。崇高的志向形成强大动力,为世界作新的更大贡献,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坚定开放信心的重要来源。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17]“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18]“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19]中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把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充分显示了坚定的自信。信心是一种意志表现,信心百倍才能干成伟大事业。意志以主观形态来呈现,马克思主义强调改造世界必须用物质武器,主观意志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信心,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取得巨大成功。实践证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对外开放之路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推动人类事业发展。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意义,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走向深入,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建构研究”(20&ZD014)阶段性成果】

注释略

责编:李 懿/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孟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