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杂志> 正文

筑牢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摘 要:人工智能情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新动能。然而,在跨越“魔鬼之川”“死亡之谷”“达尔文海”三个阶段时,仍面临诸多难题。需要基于中小企业一般成长规律,系统设计分阶段对策,强化创新创业氛围、完善市场化专业管理、推动产融结合、布局生态化发展路径,构筑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从而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从“活下来”到“活得好”的转变,成为引领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高质量发展 科技转化 产业生态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强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1]企业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在人工智能(AI)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需进一步加深对其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重大原创技术突破的探测器。与大型企业技术轨道清晰而成熟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扮演“探路者”的角色,对各种可能性进行不断试错和探索:凭借机制灵活、决策高效、试错成本低的优势,瞄准大企业尚未充分关注或风险较高的技术空白点、交叉点进行原始创新;通过“小核心技术+快速迭代”的模式,在技术萌芽、原型开发、场景验证等关键环节发挥着先导作用。这一优势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加凸显,科技型中小企业敢于善于开展技术创新,进而成为本领域领军企业的事例层出不穷。例如,“杭州六小龙”等企业,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成长为本领域蜚声海内外的引领者。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DeepSeek)聚焦AI大数据模型,在技术架构、应用范式、开源与低成本、底层逻辑等方面,重构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技术路径,实现从“堆算力”向“算法效率优先”的转变,其检测模型已应用于医疗健康、智能家居等诸多生活场景。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萌芽、验证、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的重要力量。

产业升级的“加速器”。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中心—外围”产业网络中的关键“连接节点”,深度嵌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通过提供细分领域的创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模式,不断催生新业态、开辟新赛道,显著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与附加值。例如,苏州晶湛半导体在深紫外发光二极管(LED)领域,打破日美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并在杀菌、检测、环境监测等环节形成配套产业链。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发展中扮演“破局者”角色,对于防范和应对产业链中“核心环节缺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等结构性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的“稳定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构建安全、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们善于利用数智技术,发展柔性制造,具备快速迭代能力,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敏捷性和韧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作为断链风险的“缓冲器”,在全球供应链受阻时,提供小批量、多批次的国产替代方案;作为供应链的“活性增强剂”,通过新工艺、新材料加速产品迭代与升级;作为供应链协同的“耦合节点”,连接大企业、科研机构与用户需求,促进链上各主体快速协作。例如,宁波舜宇光学科技,作为一家手机摄像头模组制造商,拥有光学设计—镜头—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模组全流程生产能力,通过柔性化生产,支撑下游手机品牌的快速迭代。这意味着,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一环,更是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链、快重构、强韧性”的重要支点。

创新生态的“连接器”。人工智能时代,创新生态建设尤为重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连接高校科研、大企业与资本市场的“价值耦合节点”,在原创研发、成果转化和生态整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原创研发上,依托自主研发能力突破技术边界;在成果转化上,将高校及科研机构成果工程化和商业化,推动技术落地;在生态整合上,作为协同创新的桥梁,加速多方创新要素组合。无锡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AMEC)专注于等离子刻蚀机与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MOCVD)设备,自主研发用于先进半导体制作的高端装备,已形成“高校科研—企业技术—集成电路制造”的完整创新链。这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是生态中的“创新节点”,更是价值创造与扩散的“枢纽”。

维护国家安全“助力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维护科技安全、产业安全乃至国家总体安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它们在关键核心技术,如网络安全、量子通信、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的自主攻关、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敏感技术防护,以及保障重要基础设施和战略性产业供应链安全等方面,筑成一道坚实的“技术屏障”,其作用机制体现为“关键环节技术替代—系统自主安全保障—安全可控体系完善”。奇安信科技公司专注于网络安全基础软件、攻防技术、工业控制安全和政企安全服务,是国家电网、金融、能源、交通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网络安全提供商。这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技术底座中,既是“短板补位者”,也是“体系筑牢者”。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支撑条件

资金保障、人才队伍、技术与创新资源、市场与产业生态,以及政策与制度环境等要素,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事实上,中小科技型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所需要的支撑条件各不相同,呈现阶段性演化特征。

美国科学委员会委员弗农·埃勒斯(Vernon Ehlers)、日本学者Degawa和我国学者吴寿仁在延续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必须穿越“魔鬼之川”“死亡之谷”“达尔文海”三个阶段的主要障碍,具有一般普遍性。“魔鬼之川”,指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之间的壁垒;“死亡之谷”,用来形象说明从产品开发阶段到商业化阶段的障碍;“达尔文海”即跨越技术与商品化之后,产品投入生产到大规模产业化之间的鸿沟。通过揭示三个阶段的主要障碍及其关键问题,能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2]

跨越“魔鬼之川”——技术验证与工程化基础条件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魔鬼之川”阶段,面临从科研成果走向技术原型验证的挑战,核心目标是实现“实验室可行”到“工程可用”的转化,我国相当比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此阶段“折戟沉沙”。例如,高端光刻机极紫外光刻(EUV)光源系统,尽管在光学设计、台架加工等方面有所布局,但缺乏极紫外光源(EUV Source)与多层膜反射镜的核心验证平台,导致核心技术长期停留在理论研究,无法实现工程样机验证。

这一阶段需要的基础条件主要有:完善的技术验证资源,包括中试基地、试验平台与工艺验证条件。已有的如张江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为AI芯片、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学等领域企业提供中试验证服务,帮助企业完成从样机到可用性验证的跨越,但此类基础设施由于资金、技术和认识上的差距,在国内总体布局少、覆盖领域不全、难以满足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启动资金有限,应以技术创新基金、科研费用扣除与税务减免等措施,为技术验证提供启动保障。同时,需要具备高技能的科研人才队伍,尤其是掌握原创技术的博士后、青年科技人员及科研骨干,如深鉴科技依托清华大学AI实验室团队开发深度学习推理加速芯片,实现早期原型验证。若缺乏上述基础条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将停留于论文与概念验证阶段,难以形成可用的工程原型,最终淹没于“魔鬼之川”。

突破“死亡之谷”——产品化与市场化基础条件

“死亡之谷”阶段,企业面临“技术可用”到“产品可卖”的断裂,核心是从小试阶段的样品到商品阶段的跨越,意味着企业工作重心的根本性转移。我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PET—MR系统),便是典型例证。国内高校科研团队已在PET探测器模块、MR成像算法上取得突破,但商业化落地严重不足,PET—MR整机市场仍极大程度上依赖国外进口。

在这一阶段,除少量的政府支持之外,资金更多的来自企业的风险投资和市场化的风险资本、长期耐心资本等,具有高风险性和过渡性特征。对此,企业不仅需要技术专家,还需具备产品定义、市场定位与渠道能力的团队,如蓝晶微生物在聚羟基烷酸酯(PHA)可降解塑料中试阶段,获得中平资本、黄海金控等多轮融资支持。此阶段其核心人才队伍,逐步从科研人员向科技与商业复合型人才过渡。深鉴科技通过引入具有国际半导体企业经验的高管,推动AI芯片商业落地。市场接入与客户验证决定企业能否走出“死亡之谷”,如奥比中光科技通过与小米联合开发,实现3D摄像头模组量产订单。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医药、环保材料等企业,依赖绿色通道审批及高新技术税收优惠、首购首用政策等。缺乏上述条件,科技型中小企业将陷入产品做出来,却卖不出去最终资金枯竭的困境,难以跨越“死亡之谷”。

泅渡“达尔文海”——商业模式与生态嵌入基础条件

当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跨越“死亡之谷”,进入“达尔文海”阶段,核心基础条件不再是资金,而是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与融入产业生态,实现从“活下来”到“活得好”的跨越。我国工业软件(高端CAE仿真软件)领域即面临“达尔文海”困境,部分企业已实现核心算法突破,并形成早期客户,但由于缺乏商业模式创新与生态体系嵌入,始终无法撼动ANSYS、ABAQUS等国际巨头的主导地位。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实现规模效应与护城河的关键,如云深处科技在销售四足机器人硬件的同时,布局工业巡检与无人配送SaaS服务,形成“硬件+服务”双轮驱动。生态体系嵌入决定企业能否获得稳定市场位置,舜宇光学通过为华为、小米、OPPO提供摄像头模组,成为手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配套企业。同时,品牌与标准构建提升企业议价力与市场影响力,而组织治理能力决定企业能否应对规模化带来的管理挑战。最终,战略资本与产业资本协同,有助于拓展渠道与绑定生态。若缺乏这些条件,科技型中小企业即便初期成功,也难以在“达尔文海”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存续。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化解决方案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关键是构建符合创新规律与企业发展规律的基础政策体系和支持机制,以充分激发其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提高认识:重视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战略价值

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数字化浪潮的全面涌现与加速渗透,技术迭代速度更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更深,平台化网络化趋势明显。与主要依赖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的传统发展情境相比,AI时代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中小企业具有小而灵活、机制高效的优势,是推动颠覆性技术突破、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大企业的产业配套形成互补,共同支撑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开放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算法创新、场景应用、系统开发等关键环节中,具备贴近市场、贴近用户需求的独特优势,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增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阶段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重点从创新资源配置、财政金融支持、成果转化激励与服务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应充分认识到,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只有大型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已经过时,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为产业生态重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夯实底座: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基础设施支持

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科研成果转化需求,集技术验证、应用场景模拟、工程化验证和商业模式验证于一体的创新基础设施,帮助科研人员验证创新成果的可行性,挖掘产品的应用和商业潜力,提升技术从“实验室配方”走向“商业化产品”的成功率。创新基础设施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园区、实验室和孵化器,更需要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通过建设概念验证中心(PoCC),打通从科学发现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环节。

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需求牵引、资源共享”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可通过财政资金、政策支持和场地保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形成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机制。另一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中心运营机制,推动专业化、市场化运行,围绕重点产业链和技术领域,聚焦企业真实应用场景配置验证资源,搭建开放式验证平台,提升成果孵化与加速能力,真正发挥“技术到市场”之间桥梁的功能。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将有效补齐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夯实其健康成长的根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

构筑支撑: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三重关隘

“魔鬼之川”阶段: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在企业从技术原型到产品雏形的早期阶段,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创新创业氛围不足与资金短缺并存,导致大量潜在创新夭折于起步阶段。营造包容失败、鼓励尝试的创新创业氛围,要敢于创新,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系统性提升科研人员与创业者的市场意识与创业意愿。由于这一阶段商业化前景不清晰,所以,有限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高校、企业自身和政府补贴。政府投入虽然有限,但能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跨越“魔鬼之川”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设立各类引导基金,鼓励企业和高校、研究院所投入必要的资金,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破茧而出。

“死亡之谷”阶段:打通技术—商业鸿沟,推动产融协同。在企业从产品雏形到市场化应用的中试孵化阶段,面临技术不确定性与市场不确定性双重压力,资金、管理与市场资源的错配成为造成“死亡之谷”困境的根本原因。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产品雏形到市场化的商业转化,不仅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商业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技术商业化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和识别市场变化规律的能力。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作用,通过契约划定核心科技人员在企业股权中的权责边界,允许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持股,并简化相关手续,通过长效激励措施,绑定核心技术和经营者的利益目标,降低非技术性不确定因素与代理风险。鼓励产业投资机构介入,发挥产业融资机构的撬动作用。为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积极培育和引入耐心资本,鼓励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协同,形成长期可持续投资格局。发挥产业投资机构了解和掌握产业发展规律的作用,充分利用其资金和产业网络的优势,搭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开发、场景开放、订单预购等方式,以产促融、产融协同,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达尔文海”阶段:打造企业生态竞争力,实现生态化发展。当企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考验的是企业的生态构建能力与系统竞争力。通过构建自主生态,形成企业独特核心优势,如全球蛙、涂鸦智能通过技术平台化与生态圈布局,形成企业与合作伙伴互惠互生的商业闭环。嵌入外部生态,成为生态体系的互补者与赋能者,如奇点云通过数据智能解决方案,深度嵌入客户生态体系,与生态主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价值共创。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需协同共进。大型企业要积极构建包括广大中小企业在内的生态系统、构筑坚固的护城河。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以其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嵌入大型企业主导的生态;另一方面主动作为,力争在本领域构筑具有自身特点的垂直生态系统,做大做强。各级政府要主动作为,发挥政策引导和信息中介作用,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平台治理研究院院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平台企业治理研究”(课题编号:21&ZD134)的阶段性成果;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冯华晴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略

责编:程静静/美编:石 玉

责任编辑:张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