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高质量发展

【摘要】城市群文旅产业发展,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推动大湾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应充分整合文旅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城际沟通与协作发展;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提高城市群绿色生产率,让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城市群文旅服务国际化水平,推动大湾区全球文旅市场拓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品牌,全方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文旅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社会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世界金融中心、商贸旅游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闻名于世,吸引大量的商务、会议、展览、研学旅行和都市休闲旅游者。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高质量发展,是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群文旅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日益丰富,不断向休闲游憩功能倾斜、向文旅产业延伸,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具有原有经济、文化、交通和政治等功能之外,文旅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各种形式“旅游城市(群)”亦不断涌现。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文旅发展提供空间场域。大湾区城市群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培育了庞大的市场发展需求和潜在消费能力。城市群作为文旅活动的空间区域,为文旅产业集聚发展提供重要载体,推动形成以城市空间关联为边界的文旅发展网络,不断提升城市休闲功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旅游业无论是在国际游客的数量和消费能力,还是旅游产品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均处于世界旅游业的第一梯队。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动能。文旅产业依托开放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的特性,不断催生新业态,文旅相关产业反复集聚及其规模的扩张,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文旅活动消费市场韧性强,释放的消费需求也很大,城市群基于文旅活动形成相互作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城市群空间集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发展前景广阔。作为我国最活跃的旅游客源地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环境和综合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市场培育和发展比较成熟,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别齐全,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旅配套服务相对完善,文旅产品体系涵盖主题公园、产业园、历史街区、文旅小镇和多样化景区等,具备发展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发展存在一定短板

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地域相连,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丰富而多样的文旅资源,但文旅协作网络未得到充分的联动发展,市场联通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城市群文旅联动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城际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部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节点城市联动不足,旅游同质化发展等问题。香港和澳门文旅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珠三角各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如佛山、东莞、中山等支撑点城市的文旅资源要素流动不够频繁,文旅活动网络和旅游能级优势在珠江口两岸呈现发展不均的特征。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合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充分发挥协力,文旅行业标准管理和规则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影响内部客源流动性。

城市群文旅服务能力待提升,国际化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文旅活动外向功能强度方面,具有明显的多中心和多等级特征。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对外开放水平明显高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但城市间的对外开放水平呈现出总体分化的层级结构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景区规划和服务质量的国际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国际化文旅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入境旅游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完全释放出来,需要进一步强化国际文旅市场联通与发展。

城市群文旅基础设施仍需完善,世界级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虽不断完善,但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整体联动协同能力不足。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耦合空间类型方面,广州、深圳等城市可达性较好,江门、肇庆等城市交通可达性较差,旅游接待力和城市交通承载力不足。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缺乏构建统一性、共通性和整体性的区域文旅形象,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品牌需要进一步强化。

以城市群文旅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随着大众旅游的刚性需求日渐旺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发展,需要从体制机制、绿色生态、国际化和品牌营销等方面发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加强城市群沟通与协作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旅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在自然条件和文化发展上的内在差异性,造就丰富多样、互补性强的文旅产品,有利于推动诸多文旅要素自由流动,促使城市群文旅市场不断合作与发展。一是深化三地交流协作,强化城市群文旅联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应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优势,寻求差异化和协同化发展路线,畅通要素流动的机制渠道,在文旅活动和线路开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快培育“文旅+”“+文旅”新业态新模式,强化文旅功能在分工协作上的联动效应,推动品牌共建和联合营销,鼓励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资本要素及技术向周边城市合理流动,通过文旅市场溢出效应辐射临近地区,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极点带动与轴带支撑的文旅产业联动发展格局。二是统一文旅行业市场标准,构建完善的城市群文旅市场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文旅行业的统计标准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亟需打破信息壁垒,强化内地与港澳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协同一体化发展。可以加强粤港澳三地口岸互认合作,构建良性竞合方式。积极推动文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议创新跨境车辆牌照互认机制,放宽交通工具、旅客出入境手续,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车辆、人员的通关效率,进而高效配置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降低物流和税费经济成本。可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文旅数据共享平台。强化交流合作和信息互通,完善旅游风险预测、监控、评估和应急响应联动体系,畅通湾区资本、技术等文旅产业要素流动空间,维护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可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旅游联盟一体化组织建设,规范文旅行业管制,在价格制定、交易规则和质量标准等方面完善相关评价体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城市群文旅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通过产业联动带动技术创新、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等,加快建成旅游绿色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机制,探寻文旅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平衡点,进而降低运维成本,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经济与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可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提升绿地质量和优化景观格局等措施强化生态系统修复,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示范区,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城市群文旅经济实现绿色生态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提升文旅国际化服务水平,推动实现国内文旅市场与国际文旅市场的协同发展。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发展不能局限于内部资源配置和城际之间产生相互关联,还要重视外部资源的引入和整合,积极开拓国际文旅市场,走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一是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凸显英语和葡语文化等特色资源,提高大湾区城市群国际化服务水平,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产业全球化发展。二是加强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文旅行业人才,完善国际化旅游解说和标识系统,推动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的耦合发展,提高文旅行业的国际化服务水平。三是搭建高水平参与国际旅游市场合作新平台,开拓城市群文旅发展的国际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应强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用,创新文化体验形式,以国际化、品质化、现代化为导向,区域性、国际性和全球性的文旅合作体系,推动形成产品多元化、功能综合化、服务精细化的国际化文旅产业,推动实现国内文旅市场与国际文旅市场的协同发展。

完善城市群文旅基础设施,建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品牌。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城市群文旅经济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是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联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要依托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和5G等新基建,加强城市文旅交通建设与制度设计管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联系和全面合作,构建功能互补的交通一体化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联动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同时,完善湾区层面的规划管理和协同发展机制,高起点统筹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重点加强向江门、肇庆等落后位序城市的资源配置倾斜,加快推进湾区一体化进程。注重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旅品牌魅力,要根植于大湾区特色鲜明的文化基因,系统整合大湾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都市、田园村落等文旅资源要素,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标志性景区景点、精品线路和活动赛事,推广富有特色的“一程多站”主题旅游线路,凸显澳门历史街区和开平碉楼等世界性文化遗产魅力,塑造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特色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旅游标识形象。抓住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契机,利用多元数字化媒介平台触达更多用户群体,全景式打造、全域化发展、全社会参与,线上和线下双渠道联动,多维度、全覆盖推广,从文化传承、创意设计、品牌管理和媒体营销等方面,着力打造一体化的文旅品牌联合营销体系,建立全球旅游推广平台,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客源市场,不断提升海内外游客的认知度与感知度、品牌忠诚度与好感度。

【参考文献】

①邹统钎、邱子仪、张梦雅:《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品牌基因选择研究》,《城市观察》,2021年第7期。

②杨辉宇、曾达、李苗苗等:《多元流空间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生态位研究》,《地理学报》,2023年第8期。

责编/李一丹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