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传译策略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中国外交话语经常引用传统俗语、谚语和诗词等,尤其是把饱含隐喻意象的中国古诗词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外交辞令中,在坚定文化自信、委婉表明立场的同时,增强外交话语的感染力和丰富性。对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而言,无论是讲好中国故事,还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都可以通过隐喻实践来提升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外交话语 隐喻图景 传译策略 国际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隐喻属于古典修辞学核心概念之一,学界针对隐喻的探讨能够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隐喻英文“metaphor”这个词源来自古希腊语“metaphora”,它由象征着“超越”意思的“meta”与蕴含“转移”含义的“phora”两个义素组成。隐喻基本含义是把一个事物属性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之上,以此产生全新意义与形成全新理解。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间接比较事物间的相似性引发联想,赋予新事物以全新特质且有助于跨领域的知识拓展。隐喻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隐喻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二是隐喻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所有语言或文化语境中使用的隐喻必然相同,这是因为隐喻具有文化特殊性;三是隐喻具有系统性,主要表现为隐喻在语言和概念中以层级有序的方式形成相互关联的网络结构。外交隐喻诞生于注重论辩的古代文明时期,萌芽于强调语言感染力与情感传达的文艺复兴时期,并随着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国家主权观念强化而逐渐成为表达立场和塑造外交形象的修辞工具。外交隐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更迭的国际关系与交往形式,其理论基础也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系的构建得以丰富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外交隐喻是传递外交政策、理念和态度的修辞方式与话语策略,也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环节。习近平主席在外交场合巧妙运用“以古喻今”“以物喻理”的外交辞令,形成诗词化、隐喻化的外交艺术,对于展现大国外交新风范,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具有重要作用。

外交隐喻的典型表征、作用与影响因素

隐喻研究一般会涉及多种语言和文化的比较,目的是为了印证隐喻所具有的变异性。跨语言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隐喻在不同语言当中的表达形式以及翻译策略,而跨文化研究则着重关注隐喻和文化模式、价值观以及社会功能之间的关联,这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描绘出丰富多样的外交隐喻图景。面对当前动荡变革的世界局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金句频出”“妙喻连珠”,充分展现出大国外交应有的风范。对中国外交话语开展历时隐喻研究能够发现,中国领导人使用诸如建筑隐喻“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旅程隐喻“开启新征程”、机械隐喻“注入互利合作新动能”、人的隐喻“地区国家比邻而居”和方位隐喻“坚持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方向”等多种隐喻类别,把受众熟悉的源域概念映射到国家行为、国际关系、外交政策等抽象的目标域概念上。其他常见的外交隐喻还有“国家是容器”“外交关系是比赛”“外交政策是战略游戏”“国际关系是生态系统”等,这些隐喻不仅反映外交政策制定者的思维方式,而且影响公众对于国际关系的理解。

外交隐喻绝非简单的语言映射现象,要结合认知和交际维度去剖析跨文化语境里隐喻的使用功能。隐喻在塑造认知、影响情感、构建身份以及引导行为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梦”等外交隐喻有利于人们理解抽象的概念术语,使其深刻领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隐喻通常和情感诉求密切相关,通过情感表达增强外交话语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比如,把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比作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可激发受众情感共鸣,在中国与国际社会间架起情感链接桥梁,进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外交隐喻还蕴含道德层面的伦理诉求,能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国家的伦理形象。在外交场合用“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构建身份时,传递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立场。隐喻功能的发挥,会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语言特征、上下文、隐喻类型等文本内要素会对隐喻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研究者需要着重关注隐喻在更广泛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嵌入性,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以及传播媒介特点。就像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引用中国俗语“云多易生雨、树大常招风”、匈牙利诗句“愿我们像蚂蚁一样坚韧,累积灵感激发的创造”和阿拉伯谚语“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在理解这些隐喻的时候需要综合调用多种要素来进行解读,这样才能充分领略中国外交话语含蓄隽永的表达风格、底蕴深厚的文化象征以及审慎智慧的战略定位。

中国外交话语引用古诗词的文化隐喻与传译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永恒瑰宝与璀璨明珠,其文化性和隐喻性特点备受学界关注。文化隐喻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独特的符号、习俗、活动或机构,通过象征性意义传递出文化价值观、身份认同和社会认知,与“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s)和“文化类别”(cultural categories)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大量文化隐喻,诗人在生成意象语言时通常需要启用隐喻思维机制,基于内在主观情感与外在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生成隐喻性诗歌意象以寄托情思。这源自于中国诗歌理论提出的“赋、比、兴”,其作为连接物象与情意的基本表现手法,使得读者在品味诗歌意象的同时,与文化隐喻产生情感共鸣。可见,中国古诗词不仅是意象的语言艺术,而且是文化隐喻的载体,其中蕴藏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可以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中充分展示。

在中国外交话语实际运用中,行为主体会使用权威性外交辞令,将隐喻意象从古典文学历史语境里剥离出来,借助精准传译策略,让其再语境化并获得创新意义。常见的诗词外交隐喻传译策略包含对等策略和增删策略等。对等策略指的是译文与原文在源域、目标域和映射关系上都保持一致,以此构建起相同的概念隐喻框架。比如,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汉代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原文中“甘瓜”和“美枣”象征着美好事物,“苦蒂”和“荆棘”代表着事物面临的挑战与困难。译文“Honey melons hang on bitter vines; sweet dates grow on thistles and thorns”完整保留了原文的隐喻意象,结合上下文语境,倡导人们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法,理性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诗词隐喻的转换策略指的是译文使用与原文不同的源域、目标域或映射关系,以提升外交话语的文化适应性。增删策略是指译文对原文在源域、目标域、映射关系层面进行了增添或删除。例如,2024年8月2日,驻美国大使谢锋接受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高级外交政策记者汤姆·奥康纳专访时,引用清代郑燮《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回答汤姆·奥康纳提出的问题。在引出诗句译文“It is strong and firm though struck and beaten without rest; careless of the wind from north or south, east or west”之前,专门补充了介绍性文字“quoting a Chinese poem that describes bamboo”,其作用是为象征着坚韧不屈精神的“竹子”意象提供背景信息,有助于听众准确理解“竹子”源域与“人类精神”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及其体现的中国精神。

在外交场合讲好中国故事的隐喻实践路径

加强外交话语隐喻的原创研究,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隐喻思维。长期以来,“观物取象”“以象喻意”的“象思维”,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认知方式,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概念化思维的独特认知路径。“象思维”使得人们回归到对于现象本身的鲜活感知,进而激发相似性联想。鉴于中国外交话语的基本理念、价值意蕴和话语逻辑具有高度凝练性和抽象性,应积极培育根植于中华文明土壤且具有当代外交价值的创新隐喻表达。这就需要在关注隐喻具身性的同时,选择能够代表中国精神的隐喻表征对象。无论是“一带一路”“和羹之美”“琴瑟和鸣”等文明互鉴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家庭”“结伴同行”等关系建构隐喻,还是“春发其华,秋收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自然生态隐喻,都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隐喻内涵阐释奠定了实践基础。

聚焦外交话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拓展媒体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当下,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具身智能将交际场景的多模态协同优势发挥到了优良状态,实现了复合模态的交互协同。多模态隐喻指通过两种或更多模态共同作用,以实现意义构建的隐喻性投射。在《一带一路》纪录片中,文字、声音、颜色、手势、表情等多种符号资源共同发挥作用,通过跨模态映射和框架整合等认知方式来传达“一带一路”的理念、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共建“一带一路”产生积极影响。外交话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不仅要运用外交徽章、国旗纹样、礼仪服饰等传统视觉符号资源,而且需结合数字影像、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等新兴视觉传媒艺术。2025年4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双语视频《不跪!》,调用视觉、声音、时空、感官、光影等多重符号资源,使得抽象化的民族精神、历史记忆与国家尊严实现了跨文化共情,是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的一次突破。

遵循中国外交话语隐喻翻译基本规范,完善外交话语隐喻工具箱建设。中国外交话语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开展外交活动中形成的制度化语言体系,需要兼具忠实性与可读性。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表达风格既体现高度凝练的语言智慧,又蕴藏“以喻化理”的外交战略。这就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隐喻识别与理解能力,能够使用隐喻、转喻、架构和意象图式等认知修辞工具进行整合与传译。应培育译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以对立统一的隐喻结构、刚柔并济的话语策略传递外交智慧。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借鉴国际社会熟知的“地球村”“交响乐”“双赢”等共识性隐喻,实现译文的跨文化调适,通过增加解释性注释赋予本土化隐喻以普遍意义。坚持与时俱进、关注隐喻革新,使传统隐喻翻译策略与现代外交话语场景实现动态接轨,推动外交隐喻成为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利器。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语义网的唐诗意象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2CYY004)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语义网的中国对外政治话语隐喻图景及其译介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M68344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政府网,2017年1月17日。

②门洪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突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5年第7期。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