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集中整治违规吃喝,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违规吃喝本质上是违反党内规矩、党性薄弱的表现,可分为公款变相型吃喝、接待超标型吃喝、利益勾兑型吃喝、时空掩护型吃喝,以及事后失范型吃喝五种形态。违规吃喝具有极强的顽固性,铲除违规吃喝的土壤和条件,在于猛药去疴,形成强大震慑;重典治乱,完善监管体系;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
【关键词】违规吃喝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党内规矩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2025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这次学习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集中整治违规吃喝。违规吃喝绝不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小节,而是“四风”典型问题,本质上是违反党内规矩、党性薄弱的表现,一旦成风,势必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态,严重影响党的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
违规吃喝的五种形态
违规吃喝,究竟违什么“规”呢?对此问题的理解,直接关乎整治违规吃喝的界限。就纪法规制而言,违规吃喝之“规”并不是单指中央八项规定,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而是“党内规矩”。
违规吃喝本质上是违反党内规矩的表现。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党的规矩总的包括四个方面:党章、党的纪律、国家法律,以及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基于党内规矩的基本框架设定,可以将违规吃喝划分为公款变相型吃喝、接待超标型吃喝、利益勾兑型吃喝、时空掩护型吃喝,以及事后失范型吃喝五种形态。前两种是违规吃喝的基本形态、显性形态,直接违反了党纪;第三、四种是变异形态、隐性形态,是对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的扭曲;第五种是前四种或其他违规吃喝形态事后的不良呈现。
公款变相型吃喝。这主要表现为,将违规吃喝经费变相混入办公用品、会议费、培训费、福利等专项经费进行套取;私设“小金库”违规吃喝;利用假公函、空白公函等虚列接待事由违规吃喝;将应由本单位支付的吃喝费用,变相转移到下属单位或管理部门报销等。如上表现被认定为“违规公款吃喝”,并违反《条例》第一百一十三条、一百三十三条等款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以下简称《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五条等款项。
接待超标型吃喝。这主要表现为,违反接待管理规定,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无公函”接待等。如上表现也被认定为“违规公款吃喝”,并违反《条例》第一百零二条、一百一十六条、一百三十三条,以及《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五条等款项。
利益勾兑型吃喝。这集中表现为,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吃老板”和“相互吃”。“吃老板”直接体现在中央八项规定中“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等宴请”的认定,也包括利用职权影响指使、授意管理和服务对象或私营企业主买单。“相互吃”表现在以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等名义,通过酒局饭局搞“小圈子”、相互请托办事、说情打招呼,或者搞权力寻租、利益捆绑等。两者都违反《条例》廉洁纪律中的第一百零一条。
时空掩护型吃喝。就时间而言,违规吃喝多以民俗习惯等为由,打着庆祝传统节日的幌子违规聚餐,春节、中秋、国庆等节日成为违规吃喝的高发期。就空间而论,表现为在高档小区、写字楼、茶楼、“农家乐”等场所,违规搞“一桌餐”吃喝等问题。
事后失范型吃喝。这主要表现为,酒后寻衅滋事、酒驾醉驾、酒后误工旷工、聚餐饮酒致人死亡、聚餐后做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失德失范行为等。这些表现看似党员干部的个体行为,实质上严重影响党的形象。
违规吃喝的土壤和条件
截至2025年6月2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已连续141个月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彰显了我们党越往后执纪越严的态度和决心,也说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这些数据反映出,违规吃喝具有极强的顽固性,个别地方“吃喝风”依然存在,违规吃喝的土壤和条件还没有被彻底铲除。
违规吃喝的土壤和条件具有复杂性,如错误思想观念仍然存在、制度规范尚不完善、防范治理违规吃喝办法还不够多等。但必须看到,违规吃喝的根源在于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错误认识、侥幸心理。
人情交往为违规吃喝提供“合理性动机”。一方面,有的党员干部有意模糊或刻意消解违规吃喝的“违规”本质,将人情、关系、面子等作为“挡箭牌”“护身符”,错误地认为“吃点喝点在所难免”。例如,通过“红白喜事”“节日往来”等传统仪式进行伪装,将违规吃喝包装成“习俗遵循”,以仪式的正当性“洗白”吃喝的违规性,从而规避监管。这是“小事小节论”错误认知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人情文化内在的“非等价交换”原则,被异化为“权力润滑剂”。对于接受宴请的一方而言,遵循的是“面子驱动”逻辑。例如,有的党员干部将接受宴请视为身份的象征,认为“不吃不喝难融圈”“天天有饭局是能力强、圈子广的表现”,甚至形成“喝酒越到位、工作越到位”的扭曲认知。对于组织宴请的一方而言,遵循的是“圈子利益捆绑”逻辑。例如,通过违反有关规定组织自发成立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将利益输送、利益交换、利益勾兑,包裹在人情往来的外衣下,使酒桌成为权力寻租的场地。在这些错误认知逻辑下,开展的违规吃喝行为,是风腐交织、风腐共性根源的直接体现,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态。
个别地方“制度空转”为违规吃喝提供可行性。违规吃喝的纪法规制已然体系化,但在具体案例中,仍显现出制度要件形式化等“局部空转”现象。一是制度理解偏差。整治违规吃喝的核心是“违规”,而不是吃喝本身。目前个别地方出现“层层加码”“一刀切”等政策执行偏差问题,将整治违规吃喝等同于整治吃喝,将违规吃喝等同于吃喝违规。这容易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曲解误读。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这主要针对公款变相型吃喝、接待超标型吃喝,以及事后失范型吃喝。尽管《条例》《政务处分法》等对接待标准、报销流程、纪律处分有明确规定,但个别地方和个别单位仍然在审批环节、报销审核、责任追究等方面流于形式。比如,违规吃喝经费未被有效拦截。再如,对违规吃喝行为的处理存在“高举轻放”现象,以“厚爱”之名减轻对当事人的处分。三是监督手段滞后。这主要针对利益勾兑型吃喝和时空掩护型吃喝。面对违规吃喝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玩起“障眼法”、打起“游击战”等日益隐蔽化、变异化的趋势,传统监督手段难以做到及时发现、有效识别、精准治理,这是铲除违规吃喝土壤和条件的突出难点。
铲除违规吃喝土壤和条件的路径
猛药去疴,形成强大震慑。面对个别地方“吃喝风”依然存在,个别党员、干部仍然“吃心不改”“酒瘾难戒”的现实,必须动真碰硬、重拳纠治违规吃喝顽瘴痼疾。必须以刮骨疗毒之决心,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坚持露头就打,动真格、抓现行、抓典型,对顶风违规吃喝的人和事,依规依纪从严从快查处、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让那些心无敬畏戒惧的人付出沉重代价,同时深挖细查违规吃喝背后的腐败问题,形成有力震慑。
重典治乱,完善监管体系。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整治违规吃喝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不断完善制度和监督体系。一方面,精准整治,划清“违规吃喝”界限。各地推出的“禁酒令”,其核心始终是规范公务行为、严明纪律红线,绝非阻绝正常人际交往、黯淡人间烟火。各地在执行整治违规吃喝的部署要求时,必须厘清违规吃喝和正常餐饮消费的边界,不要泛化整治,防止层层加码、搞“一刀切”,要达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技术赋能,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整治违规吃喝尤其是隐形变异违规吃喝,要强化技术赋能,通过AI图谱破解利益勾兑的隐蔽关联;构建动态闭环,将事后查处转为“数据预警—现场核查—制度修补”的实时治理;深化风腐同查同治,以违规吃喝为切入口揪出背后的权钱交易,将监督嵌入权力运行全周期。
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那些我行我素、顶风违纪的党员干部,他们不是不知道纪律规矩,而是没有敬畏之心。违规吃喝,表面上是管不住嘴,实质上是守不住心。只有清醒认识违规吃喝的政治危害,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敬畏戒惧之心,才能做到不该去的“局”不去、不该端的杯不端,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党从不否定人情味,但人情之中有原则、有界限,一旦逾越,人情就会变质。党员干部有正常私人交往的权利,人情味要有,但党性原则更要强。多想一想“谁付钱”“和谁吃”“在哪吃”“何时吃”等违规吃喝的边界问题,切勿以人情往来为名行利益交换之实。不把讲人情变成徇私情,不用私人感情取代组织原则,做到堂堂正正做人不悖情、干干净净干事不枉法、清清爽爽交往不越矩。
【注: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制度化研究”(项目编号:23BDJ037)和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实践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4&ZD0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
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④习近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求是》,2025年第10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