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广东省广州市:打造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促进平台 助力救助管理一体化建设

作为民政部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按照“统筹高效、多方联动、专业引领、服务多元”工作目标,着力打造7大功能平台,其中广州市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促进平台是其中的功能平台之一。该平台主要采取项目化运作,依托广州市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联动机制,发挥“引擎”作用,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协调各类社会力量关系,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平台,统筹协调广州市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在广州市民政局指导下,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以下简称“市区分站”)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联动社会力量、完善制度机制,打造广州市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联动机制(以下简称“联动机制”),推动市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促进平台落地落细落实见成效。在试点过程中,形成“一一四”(即建立一个决策机制、形成一项制度保障、构建四大工作举措)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广州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氛围,为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提供广州经验。

创新建立集体决策机制,让社会力量“联起来”

广州救助的暖心历程里,一直活跃着社会力量的身影,如何让社会力量从单兵作战到联合作战、有序参与,真正紧密地“联起来”,是联动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区分站通过开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依托广州有影响力、有救助经验的社会组织牵头,由11家长期参与救助服务的社会组织联合成立联动机制理事会,创新建立理事会集体决策机制,通过理事会会商形式,共同研定年度工作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及其他重要工作事项,统筹广州社会救助力量、链接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服务,孵化、培育、吸纳社会服务机构,促进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助服务。理事会出台了《广州市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联动机制理事会工作章程》,明确了参与单位权利和义务、准入和退出机制,合理搭建组织架构,下设寻亲帮扶组、就业拓展组、源头治理组、志愿服务组、慈善帮扶组,有序推动平台建设,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形成了顺畅高效的“政社联动、社志联动、社企联动、社研联动”机制,吸纳了80余家单位长期参与救助服务,涵盖基金会、商协会、社会服务机构、志愿团队、爱心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类社会力量,发展志愿者骨干3650人,服务覆盖全市11个区和6家救助管理机构,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赋能、合力救助”的服务格局。

高效发挥制度保障效能,让参与单位“动起来”

如何让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真正高效地“动起来”,是联动机制的另一重点工作。依托理事会集体决策机制,联动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从参与方式、参与内容、资金申请使用、应急保障等方面为参与单位提供制度保障和有序指引,有效解决了社会力量参与有序性不足、积极性不高、持续性不强等短板。制定《指引细则》《服务指南》和《应急保障制度》,使社会力量参与有据可循,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能力;出台《资金分配使用制度》,从资源预算、资金申报、资金使用、资金报销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给予各参与单位透明化、全方位支持保障,让资金得到合理分配使用。同时,联动机制建立了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会议制度,在方向把握、任务推进、管理提升等方面为参与单位提供路径,有效解决了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统筹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每月一次例会、每季度一次部署推进会、每半年一次总结会,定期传达有关部门关于救助服务的指示精神,确保社会力量工作方向与政府部门意图保持一致;及时部署开展各项重点工作,结合社会组织特长把任务明确分派到参与单位;定期进行总结回顾,及时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改进。

积极推行四大工作举措,让联动机制“亮起来”

理事会集体决策机制使社会力量形成了救助服务合力,各项制度保障使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更规范、更专业、更高效。在此基础上,为了让联动机制这一广州救助的品牌“亮起来”,市区分站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指导联动机制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行四大工作举措,进一步提升政府救助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有机融合,产生更大救助合力,更好地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一是搭建五大服务平台。发挥各参与单位特长和资源优势,例如“蜗牛公益”独创的“乡音甄别”工作方法、“让爱回家”构建的全国寻亲志愿服务网络等,搭建“寻亲资源、就业帮扶、源头治理、慈善帮扶、志愿服务”五大服务平台,通过专业手段帮助解决寻亲难题,加强与流出地社会力量的沟通协作固化源头治理,链接社会资源为受助人员提供就业帮扶、租房帮扶,引入专业志愿者为受助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支撑各救助管理机构、各区救助队及各参与单位持续开展高质量的救助服务,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救助队伍建设。依托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流浪救助专业委员会建立专家智库,为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提供理论参考,加强参与单位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水平。邀请专家学者、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一线实务工作者提供赋能支持,定期组织参与单位、志愿者开展赋能培训,内容涵盖救助政策解读、基层社会治理、社会融合模式探索、救助寻亲、就业帮扶和心理关爱等多维度主题,持续提升社会力量整体专业服务能力。

三是发挥救助系统效能。依托广东省救助管理系统、市视频巡查平台、街面电子地图、“穗救易”App,从前端发现、指挥调度到转介救助、登记建档,全过程为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提供智能化支撑,做到“摸清底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跟踪回访”,在重要时段对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要活动提供有效的救助服务和安全保障,全力协助政府救助管理机构开展专项救助行动。

四是建立救助服务标准。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力量先进典型,在干事的同时提炼好经验、好做法,讲好广州救助故事,在国家、省、市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进一步打造广州救助服务品牌,形成品牌示范效应,同时开展地方特色标准建设,推动建立“立足湾区、引领全国”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工作标准,为全国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广州路径。(覃汉鹏 王连权)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