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党建 > 正文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突出“三化” 增强流动党员管理

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始终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作为夯实基层党建根基的重要抓手,聚焦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学习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痛点堵点,创新推行管理常态化、智慧化、人性化“三化”机制,以精准举措筑牢流动党员精神家园,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让党的组织触角延伸到每一名流动党员身边。

以制度为基,常态化管理彰显组织持久力。针对流动党员“行踪散、联系难、管理松”的特点,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让流动党员管理有章可循、落地见效。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管理责任,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任务清单。明确旗、苏木镇、嘎查村(社区)三级党组织管理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具体执行中,建立“旗级统筹、苏木镇主抓、支部落实”的三级联络员制度,每个党支部指定1名支委委员担任流动党员专职管理员,负责日常联系对接,确保每名流动党员都有“专人管、专人带”。为精准掌握流动党员动态,全旗推行“季度摸排、动态更新”工作法,结合春节、中秋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节点,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摸清流动党员的流出时间、务工地点、从事行业、联系方式等信息。针对农村流动党员多从事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城市社区流动党员多为个体经营、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多集中在企业就业等不同特点,分类建立“一人一档”电子台账,实现“类别清、底数明、动向准”。为破解流动党员组织生活参与率低的问题,推行“双向报到、双向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求流动党员外出前向所在支部报备,到达流入地后及时向当地党组织报到,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另一方面,流出地支部与流入地支部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定期交换流动党员表现情况。

以科技为翼,智慧化管理提升组织创新力。立足流动党员“分布广、学习散、资源缺”的实际,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云端课堂”,让流动党员“天涯若比邻”,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北疆先锋”“北疆云讲堂”等线上教学平台,解决流动党员教育跨区域、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实现教育管理“不脱节、不断线”。根据流动党员不同地域、从业特点等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提升其工作技能。利用好全区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定期更新流动党员信息库。对实时转入转出的流动党员,及时完善个人信息,确保联系渠道畅通。同时,每个支部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由支部书记担任群主,实时转发上级精神、通知活动安排,针对流动党员提出的疑问,24小时内予以回复。依托全区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流动党员“动态数据库”,实行“流入即登、流出即销、变动即更”管理机制。流动党员到达新地点后,流入地支部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信息录入,同步推送至流出地支部。流出党员返回原籍后,所在支部及时更新就业状态、联系方式等信息,确保系统数据与实际情况“零误差”。截至目前,通过全区党员管理系统流动党员模块,全旗136名流动党员(其中流入62人、流出74人)全部纳入支部管理。

以服务为桥,人性化管理传递组织凝聚力。坚持“管理即服务”理念,通过“线上暖心、线下贴心”的双向服务,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家的温暖,不断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联系网络,线上依托全区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测流动党员动态,确保“一人一档、应管尽管”。各支部建立流动党员微信联络群,每日推送本地新闻、天气提醒,节日发送祝福信息,让流动党员随时感受到组织关怀。线下推行“网格员+支部委员”联动走访机制,网格员每月入户排查时,重点关注流入党员的居住环境、生活状况,支部委员每季度与流出党员家属谈心谈话,了解家庭困难。深化“1+1”“1+N”结对联系机制,为每名流动党员配备“双联系人”。“1+1”即1名支部委员结对1名流动党员,负责日常思想引导、活动通知;“1+N”即1名流动党员对接N名本地党员,形成“学习互助、生活互帮、事业互促”的帮扶对子。同时,建立“流动党员诉求直通车”,通过电话、微信等渠道收集流动党员的困难和建议,旗委组织部定期梳理汇总,联合相关部门限时办结。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线上线下联动,确保流动党员教育不滞后、联系不断线、思想不落伍,作用能发挥,不断增强流动党员归属感。

(乌拉特后旗委组织部,邬槟锴)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