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对话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鄢志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在《人民论坛》杂志撰文指出,新时代国企改革成果显著,在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弥足珍贵,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深入推进“2025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活动,持续总结实践创新经验。

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作为我国高端能源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机”)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在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勇担使命。面对“双碳”目标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东方电机将以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近日,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与东方电机董事长、党委书记鄢志勇就新时代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国企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能源装备制造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了座谈。

mmexport1753664886968

人民论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东方电机如何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确保企业发展方向始终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频共振?

鄢志勇:作为我国能源装备领域的骨干企业,东方电机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必须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五融四联”党建模式,这一模式是我们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在治理体系建设方面,我们构建了全方位的党建工作机制。通过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确立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法定地位;细化党委前置研究清单,确保重大决策既符合国家战略又契合企业实际;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实现党组织与经营管理的有机融合。同时,我们建立了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的大监督格局,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运行机制创新上,我们重点打造了五个维度的融合体系:一是思想引领融合,建立“第一议题”制度,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直达基层;二是责任体系融合,构建了从党委到支部、从书记到委员的完整责任链条;三是基层组织融合,创新“党小组+班组”共建机制,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四是考核评价融合,将生产经营指标纳入党建考核,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五是载体创新融合,打造“创争联动”“一支部一特色”等品牌载体。这些举措环环相扣,形成了系统化的融合体系。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四联”协同机制:这来源于我们的“创争联动”载体,其关键在于“联”,我们将这个做法升华为工作协同的一种机制,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党组织开展“企企联动”,与地方政府部门深化“企政联动”,在企业内部推动“企内联动”,与科研院所加强“企专联动”。这种开放共享的党建格局,为我们攻克“卡脖子”技术、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实践中,这一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白鹤滩水电站项目为例,我们联合参建单位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组建124支党员攻关队,不仅确保了项目高质量完成,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2021年项目投产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近年来,公司主要经营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多项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证明了党建工作的价值创造力。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五融四联”模式创新,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首要任务;二是深化融合机制创新,推动党建工作向价值创造型转变;三是加强经验总结推广,为国有企业党建贡献更多“东电方案”。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就一定能在建设一流企业的征程上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人民论坛: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明确提出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作为装备制造“国家队”,东方电机在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竞争优势,如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鄢志勇:作为中国发电设备制造的“国家队”,东方电机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历史性突破百亿大关,实现了“百亿东电”的宏伟目标,这既是对几代东电人奋斗的肯定,更是我们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体现。

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我们拥有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从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到“华龙一号”核能发电机,我们实现了“水、火、核、气、风、光”全领域技术突破,截至2025年初,累计发电设备产量超7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1/4。特别是在抽水蓄能领域,我们构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第二,我们取得了数智化转型先发优势。我们建成了行业首个定子冲片“无人车间”,打造了“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标杆。产品设计周期缩短40%以上,关键工序效率提升300%,这些创新成果让我们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第三,我们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以“科改示范”行动为契机,推行独立经营体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完成两轮母公司中层领导人员“全体起立、竞聘坐下”方案制定,构建“1214N”全员新型经营责任制,确保“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第四,我们构建了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布局。在巩固抽水蓄能等传统优势的同时,重点布局大泵、服务产业和智能产业等新兴领域,服务产业新生效合同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屏蔽电机产业首次实现百万级炉水循环泵业绩,获得匈牙利产能扩建项目,实现了高端屏蔽泵产品首次出口欧洲市场。空冷电机产业整体市占率43.4%,30兆瓦及以上机型市占率超过63%,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智能产业在新中标水电项目中智慧产品覆盖率达100%,实现新生效合同2.06亿元。大泵产业成功实现环北部湾地心大泵、西津大泵、三门核电海水循环泵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十四五”以来,公司新产业累计实现营收、利润均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50%,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我们提出“2+8+N”产业体系,确保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同步推进。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我们始终将企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重点从五方面发力:一是锚定“国之所需”攻坚核心技术,筑牢能源安全基石。围绕国家“双碳”目标,集中攻关高水头大容量水电机组、三代核电主泵电机等“卡脖子”技术,确保能源装备产业链安全可控。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等大国重器的成功研制,彰显了我们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的硬核实力。二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东电牵头组建“高端能源装备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200余家企业协同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三是深化开放合作践行共建“一带一路”。我们的发电设备产品已出口到46个国家和地区,为191个项目供货,近期为坦桑尼亚朱利诺水电站和埃塞俄比亚科伊沙水电站等项目提供核心设备,推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走出去”。四是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我们取得了全球最大26兆瓦海上风电电机、120兆瓦变频调速电动机等创新成果,为全球提供新能源解决方案。五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建设数字化供应链协同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供应商交货率提升15%,打造了新型工业化的“东方样板”。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厂区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厂区。

人民论坛: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产业链长的特点,如何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是国企改革的重点。那么,东方电机在“科改”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与探索?

鄢志勇:东方电机深入落实国务院国资委“科改行动”要求,扎实推进“12235”改革行动方案,在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并获评国资委2023年、2024年“科改行动”专项考核标杆,排名处于前列。

我们深度开展研发体系全链条变革。以《科研项目指南》为核心,配套N个创新机制,形成了涵盖出题、答题、评价、应用的“1+N”科技创新体系,系统回答了科研工作“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如何评、如何用”五个核心问题,做好科技创新“出卷人、答卷人、阅卷人”。以《科研项目指南》强化顶层战略指引,我们解决了科技创新“做什么”的问题;以内部挖潜与开放协同并进为研发提供资源保障,我们解决了科技创新“谁来做”的问题;以科技管理创新为科研松绑赋能,我们解决了科技创新“怎么做”的问题;以成果分类评价明确价值导向,我们解决了科技创新“如何评”的问题;以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为目标,我们解决了科技创新成果“如何用”的问题。东方电机系统总结并形成“研发体系全链条变革”经验,在中国企业报、国资委网站进行专题推广,并纳入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网络课程,取得较好的示范效应。

我们持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深度开展公司治理体系变革,坚决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构建以“公司章程”为统领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突出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职责,提升“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效能,实现“两会一层”权责清晰、协同高效,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中央企业“三个作用”。进一步规范党委前置研究程序,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重新梳理董事会职责,充分履行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职责。

我们全面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以“科改行动”为契机,创新构建“1214N”全员新型经营责任制架构,深入推进市场用工机制改革,激活全公司各层级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通过系统性改革,我们构建了具有东电特色的科技创新生态,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并跑领跑的转变。我们深知,改革永远在路上,创新永无止境。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完善创新联合体建设,优化中长期激励机制,进一步释放人才创新潜能,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

人民论坛:东方电机提出了“再造一个东电”的宏伟目标。您认为,这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方电机有哪些值得挖掘总结的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经验意义的成果?

鄢志勇:我们提出“再造一个东电”的战略构想,源于对国家使命、行业变革和企业发展的深刻思考,这不仅是响应制造强国和“双碳”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突破传统发展模式、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转折。通过系统性重构技术研发体系、产业服务形态和组织管理能力,我们要实现的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一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质变飞跃,让一个更具创新活力、更富国际竞争力的新东电屹立于世界能源装备之林。

近年来,在理论创新方面,我们首创“五融四联”党建模式,构建了新时代国企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理论体系,有效破解了党建业务“两张皮”难题,相关经验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典型案例。我们提炼的“战略-创新-改革”三维驱动模型,将国家战略需求、产业技术创新与深层次改革有机耦合,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框架。

在实践创新方面,我们取得了三大突破性成果:一是打造了“党建+重大工程”示范样板。在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中,临时党支部与参建单位开展“精品工程”创争联动,攻克技术难题200余项,实现百万千瓦机组“零配重”安装且摆度控制在0.1毫米以内。二是构建了“四链融合”发展范式。通过产业链(多电并举)、创新链(9个产学研联合体)、人才链(双总师制)、价值链(专利转化率85%)深度融合,“十四五”以来营收年均增长13.6%,2023年突破百亿大关。三是形成了阶梯式创新路径。以150兆瓦冲击式转轮等重大装备攻关为牵引,总结出“需求导向-体系攻关-标准引领”的创新方法论,推动58项“卡脖子”技术突破,15项“首台套”重大装备问世。

冲击式机组转轮研发试验冲击式机组转轮研发试验。

这些创新实践给我们三点深刻启示: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必须坚持基层首创,激发一线创新活力。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五融四联”模式,全面总结党建引领、能源转型、科技创新等理论成果,巩固多能互补、数字化转型等实践经验,为构建新型电力体系贡献东电智慧。

人民论坛:请您展望下东方电机未来发展前景?

鄢志勇:作为东方电机的领导者,我对新时代东电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将以“再造一个东电”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战略指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展现出全新的作为与担当。一是当好能源装备制造业引领者,以创新驱动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面向“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需求,我们将加大研发投入,针对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高水头、大容量、多泥沙、联合运行、智慧机组等“高大多联智”的项目特点,围绕大型冲击式水电机组研发“4-4-2”难点体系,按照技术研发、工程验证并行交替、迭代升级的总体思路,实施工程验证“三步走”路径,逐步攻克大型冲击式水电机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实验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清洁能源装备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我国水电能源装备行业整体研发水平提升。全面推进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进程,构建起完善的智慧能源装备生态系统。进一步深化国际化布局,积极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向世界舞台,让东方电机的技术成果惠及全球。二是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人才为本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我们将着力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和行业领军人才,将东电打造成为高端能源装备领域的人才高地。通过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由衷地坚信,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探索和深化改革,东方电机必将建成世界一流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大国重器”,为全球能源转型与新型工业化提供中国方案。(谭轩文)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