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日益迫切,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少年是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后备力量,教育部一贯重视加强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湖北省大冶市新街小学坚持以“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办学理念,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视野,积极构建“本草教育”校本课程新体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全面成长,为打造“适新、适才、适育”的三适课程做了有意义的尝试与实践。
以全面发展为导向,构建“本草教育”校本课程新体系
学校将本草教育课程作为“适新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承和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为基础,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推动课程开发与实施。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结合课程目标,学校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梳理科学合理的“本草教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从“传承文化、习惯养成、品格塑造、丰富知识体系、提高认知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提升健康素养、增强防护能力、促进身心发展、审美感知、审美创造、审美体验、劳动知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16个模块进行深度研究。
编写校本教材。学校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根据课程目标编写本草系列校本教材,包括《绘本与本草》《节气与本草》《健康与本草》三个系列十本校本教材,通过多元化的学习载体,生动、直观地呈现中草药文化的魅力与智慧。三个系列的教材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富有教育性又充满趣味性的本草学习生态系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草知识,培养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之心。
培育本草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合理规划校园空间,建有“百草园”“本草廊”“本草馆”三个生态学习实践场所,围绕“识养护探”四个功能,规划场所功能布局,使学校成为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开展劳动种植实践以及普及中医养生实践的能量场。
以多方联动为基石,实施“本草教育”校本课程
开设校本课程。学校在“本草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按照“本草文化”“本草智慧”“本草艺术”“本草生活”“本草实践”“本草研学”六大块 ,安排了12个特色课程。目前,“本草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年段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选修项目。
培育师资团队。为了全面提升本草教育校本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学校严格规范相关要求,加强对教师、校医及家长三类关键群体的教学与培训。教师每月接受专业培训不少于1次,以提升其辅导学生课业及心理健康的能力;家长每学期接受专业培训不少于2次,增强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跨学科教学课堂模式。在本草教育校本课程实施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创设、跨学科整合与自主探究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在课前阶段,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进入课内环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课外阶段则更加注重跨学科概念的整合与延伸。教师提出与真实世界紧密相连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探究学习。
研究数字资源变革教学方式。为了提高课程质量,丰富教学资源,学校根据课程内容,建设了“本草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自主学习”“双师课堂”“课后服务”“教师研修”等应用场景进行教学,同时也充分运用平台上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虚拟实验室、互动式学习工具及自制教学资源等,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药用价值及炮制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整合社会资源探家校社共育方式。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草教育实践课程,学校协同社会资源,探索“本草教育”家校共育的合作方式,旨在通过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构建一个丰富多元、实践导向的教育环境。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家庭亲子活动、社区实地考察等形式,亲身体验中草药的种植、辨识与药用价值,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以评价机制为保障,丰富“本草教育”校本课程育人成效
建立评价机制,规范育人过程。“本草教育”校本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旨在全面评估课程的实施效果、学生参与度、学习成果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程度。学校明确评价目标,科学设计评价维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规范育人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物化服务成果,凸显育人成效。学校将学生的作品——本草标本、本草绘画集、本草手抄报、本草手工制品、学习故事、观察日记、本草美食、种植成果、加工成果等学习成果,展示在本草廊、本草馆等区域,清晰地呈现学生个人成长的轨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新街小学实施“本草教育”校本课程,积极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构建了“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新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更优质的环境。(大冶市新街小学 叶海燕 卫小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