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典型案例> 正文

在深蓝疆域破浪前行——广东深圳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越来越多邮轮停靠深圳国际邮轮母港。资料图片

2025年启用的深圳湾帆船运动中心,成为前海休闲水上运动新地标。资料图片

近日,“深蓝梦想2035”环球科考试验航次奔赴南海执行科考任务。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7月7日,辽阔的南海碧波之上,一艘科考船划开晨曦驶向深海——“深蓝梦想2035”十年环球科考航次正式启幕。不久前,深圳前海迎来第10艘“中国前海”船籍港注册的国际船舶。这个夏天,深圳激活海洋经济的政策“组合拳”密集亮相,“蓝色引擎”的轰鸣声响彻湾区。

深圳,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赓续着海洋文化千百年来开放、包容、创新的基因,更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下肩负起粤港澳大湾区联通世界、走向全球的重任。

今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乘风破浪,正当其时。如今的深圳,以“产业矩阵”为基、“航运枢纽”为脉、“深蓝科技”为刃,朝辽阔的海洋汲取动能,驶向蓬勃发展的未来。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矩阵”

提起深圳,人们总会先想到其制造业的硬核基底与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锋芒。而今,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将产业优势与海洋禀赋深度融合,精心锻造现代化“海洋产业矩阵”,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征程上破浪前行。

“茫茫大海上,船舶航行曾长期依赖人工研判,数据滞后、航线规划粗放是行业痛点,但现在,人工智能正改写这一局面。”在深圳中远海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经理王英政指尖划过屏幕,一款被称为“海上高德地图”的船舶自主导航系统跃然眼前。它不仅能预测千变万化的海上天气,为船舶避开极端天气提供指引,还能结合船舶载重、洋流方向,自动算出最节油减碳的航线,更能通过数据迭代,让“老船长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算法模型。

谈及这个专攻新型船舶通信导航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王英政将其迅速崛起归功于深圳“先天基因”与“后天培育”的双重加持:“这里有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华南最大的船舶维修改造基地年修船产值稳居全国第二,智能船舶测试场、国际船舶入级认证机构环环相扣;政府主动开放应用场景,像前海瞄准新能源智能船舶赛道,吸引企业扎堆形成‘创新共同体’。”科技与产业的碰撞,正让传统航运业驶向智能化新蓝海。

若说智能船舶是深圳海洋产业“硬核创新”的缩影,邮轮母港则勾勒出“海洋服务”的活力图景。暑假的深圳国际邮轮母港码头,海风裹挟着期待的喧嚣:亲子家庭拎着登船礼包等候“大湾区一号”,准备在甲板上打卡港珠澳大桥的日落;银发夫妇们拖着行李箱,即将开启东南亚邮轮之旅。

“我们正打造华南邮轮旅游集散中心,让‘海、陆、空、铁’资源拧成一股绳。”招商邮轮战略运营部总经理张颖介绍,如今这座港口已串联起21艘国际知名邮轮、40多条覆盖东南亚、东北亚及南海诸岛的航线,联动低空观光、滨海商业,形成“邮轮母港+海上旅游+低空体验”的立体服务网络。“海洋文旅+”的融合密码,正让深圳湾的浪花与城市烟火气共振,成为一张亮眼的“蓝色名片”。

向海洋进发寻找未来,深圳海洋经济的“成绩单”愈发亮眼:2024年,深圳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5409亿元,占GDP比重14.7%,同比增长5.8%。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11万家涉海市场主体的蓬勃生长,2508家高新技术涉海企业的创新突破,24家涉海上市企业的稳健领跑。

从巩固海洋油气业根基,到壮大船舶、海工装备等制造业;从依托电子信息优势建成“5G+卫星”空天地一体海洋网络,到培育“海洋+”融合新业态……深圳正以“产业矩阵”的协同之力,在深蓝赛道上加速奔跑,书写着向海而兴的新答卷。

锻造绿色智能“新枢纽”

清晨六点,初阳为深圳盐田港的海面镀上金边,“海洋石油301”巨大的船体在薄雾中悄然苏醒。这艘189米长的LNG(液化天然气)运输加注船,缓缓靠近超大型集装箱船赫伯罗特ManilaExpress号,完成了一次关键的燃料补给。中海油(深圳)国际船舶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的调度员通过对讲机传来指令:“准备开始加注,本次量5700吨,预计8小时完成。”公司总经理叶荻难掩兴奋:“这可是全国最大的单次加注量。”

这繁忙而高效的一幕,正是深圳港以绿色智能为双引擎,加速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生动缩影。在盐田港码头,繁忙的作业景象处处可见。这里见证了华南地区首单保税LNG加注业务的诞生,如今已成为国际航运船舶绿色补给的重要枢纽。

港口硬实力的跃升,是深圳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石。其中,智能化升级是提升硬实力的关键路径。当前正在建设的盐田港东作业区将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打造更高水平的自动化码头和智慧港口。

绿色化转型是另一核心驱动力。东部港区LNG接卸和加注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LNG接卸量达1336万吨,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深圳港累计完成国际船舶LNG加注业务52次,加注量26.89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55%,还顺利完成全国首次双船同步加注LNG业务,向亚洲东部船舶燃料加注中心稳步迈进。

保障绿色服务的顺畅高效,同样至关重要。“过去完成一次大型LNG加注,通关环节耗时长达72小时,需提交22份单据。”叶荻介绍,“现在在深圳海关‘入仓检验、出仓采信’模式下,保税LNG出仓环节避免重复取样送检,单据减至5份,时间压缩到8小时,与加注作业同步完成。”

港区自身的“绿色革命”也在加速。不远处的大铲湾码头,五个主力泊位岸电设施已100%覆盖,船舶接电成功率稳定在90%以上,岸电替代了船舶的柴油发电机供电,有效消除了停泊时的噪声与排放。

此外,穿梭的拖车队伍也在经历能源迭代,深圳大铲湾现代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高级经理宾胜介绍:“目前我们的新能源改造已经达到80%,按计划,今年8月所有场内拖车都会换上更加低碳的电力驱动装置。”

强大的运输网络与吸引力,是衡量国际航运中心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如今,深圳港已开通275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高效的服务正吸引全球顶尖航运巨头深耕深圳。

“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1月以来,船对船加注从靠泊到离港平均仅需13到16小时,比往年节省3到4小时。”叶荻补充道。

衡量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不仅看硬件和规模,更要看其高端航运生态的繁荣度。从盐田港的智慧升级与绿色枢纽打造,到大铲湾的低碳运营,再到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与繁荣的高端服务生态,深圳港正以绿色、智能之姿,加速向国际航运中心迈进。

抢占“深蓝科技”创新制高点

“这一次航行,我们携带了先进的多机种无人机集群、L25C无人艇等尖端装备,将在南海北部实施‘空海潜’三位一体化观测,为发展未来全方位无人海洋观测先行先试,打下核心技术基础。”即将奔赴南海科考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林间说。而这趟“深蓝智能i3航次”的开启,正是深圳联动科研机构、高新企业与科普平台,推动海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逐梦深蓝,科技为舟。当前深圳正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智能设备、船舶电动化等重点领域,构建“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转化”全链条机制。

“深海装备从实验室到商业化需经历‘数值仿真—水池测试—实体海试’三级验证,周期长达3至5年,导致企业对新兴技术(如深海碳封存)投资谨慎。”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产教融合部主任栾涛说,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动,成为深圳推动海洋技术成果转化的先行先试之举。

为此,深圳通过国家深海试验场与“链长制”双向发力——前者压缩技术验证周期,后者串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破解成果转化瓶颈。

“为了打通产学研‘最后一海里’,我们正在探索‘科教融汇’模式,向企业开放共享深海科考中心,不仅共享船舶停泊、深海设备测试等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还通过‘深海WiFi’系统与量子通信网络共享实时深海环境数据,并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引导企业参与深海采矿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显著降低了研发成本与风险。”栾涛告诉记者。

抢占“深蓝科技”制高点,深圳布局长远:联合全国顶尖涉海机构承接国家重大任务,引进国际研发平台,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塑高校海洋学科,为未来储备复合型人才。在深圳大鹏湾畔,一所面向深海的创新型高校正拔地而起。这是正在筹建中的深圳海洋大学,一所以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产业未来发展为导向的全新高校。

筹建中的深圳海洋大学直指国家战略与产业前沿,将开设海洋新能源、电子信息、工程装备、人工智能等“20+8”产业急需专业,采用“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截至目前,该校团队已推动钛合金耐压舱、深海通信系统等技术落地国产装备,其羽流抑制技术更为商业化深海采矿奠定了基础。

从产业矩阵的协同发力,到航运枢纽的全球辐射,再到深蓝科技的创新突破,深圳正在向海图强的征程上破浪前行。这座城市的蓝色梦想,不仅是GDP数字的攀升,更是对“海洋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让中国力量在深蓝疆域绽放光芒。(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本报通讯员 钟欢欢)

 

以海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专家视点】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协同,从生态保护到国际合作,海洋都承载着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在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新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创造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世界领先水平,为深海资源勘探等提供关键装备支持;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实现万米级巡航探测,填补了我国万米深海科考的空白。在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仍存在“卡脖子”短板。比如,高端海洋传感器依赖进口,自主研发的传感器在精度、稳定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制约海洋监测网络建设完善。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鼓励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以科技带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科技、人才、产业的深度联动将催生强大的发展动能。科技创新为海洋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的蓬勃发展又会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投身海洋事业,形成“产业聚才”的良好态势;而人才的集聚则会加速科技突破,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如此,便形成了“科技突破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吸引高端人才,人才集聚加速科技突破”的正向循环。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协同发展政策体系,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依托全国涉海重点实验室、各省市级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平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模式,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海洋领域高效流动。

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产业更新——创造新产业、改造旧产业。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海洋经济总量达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

当前,我国海洋产业正在进行重要的战略提升,在传统的港口航运、滨海旅游以外,多个新兴产业正在崛起: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大健康、人工智能以及蓝色金融等。展望未来,我国应聚焦新兴产业,包括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大健康、海洋关键设备与软件国产化等,通过产业更新催生海洋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坚持人海和谐,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通过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高质量发展。如我国已划定15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红树林面积增加7200公顷,实现“从减少到增加”的历史性转变。当前,海洋生态系统仍面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威胁,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压力犹存。必须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模式,让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为中国式现代化铺就绿色发展底色。

自2021年以来,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在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文化传播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相关计划和项目共享海洋科学知识,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在深海领域,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5块勘探矿区,占全球已分配矿区面积的1/5。但全球海洋治理话语权仍需加强,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参与度有待提升。未来应持续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推动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设,扩大海洋科研、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在全球海洋治理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作者:林间,系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对话来自深海的“记忆”

讲述人: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教授 周志远

【一线讲述】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远处波峰浪谷间一个微小的橘色浮标——找到了!海底地震仪带着来自深海的“记忆”被吊上甲板,确认数据完好无损后,每一张疲惫的脸上都绽放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这是9年前,我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领衔的“马里亚纳海沟计划”过程中的场景,如今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正是那次远征,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海底地震仪首次成功布放并回收于超过8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挑战者深渊”的高精度地震探测,在无垠的深蓝中刻下了属于中国的崭新坐标。

深海,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充满了寒冷与黑暗。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日夜与它对话的海洋科学家而言,这片深邃的蔚蓝意味着对未知的探索与挑战。自2015年投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我便将对大海的热爱化作了向祖国海洋科技高峰攀登的阶梯。多年以来,我见证了一项项新技术的突破、一个个新纪录的诞生,也一次次被身边的科研工作者们不畏艰苦、勇于突破的精神所打动。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我们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合作的航迹,逐渐延伸向更广阔的大洋。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组织的中国—巴基斯坦北印度洋首次联合航次中,最关键的仪器设备——多道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无法工作,导致观测数据精度受限。然而,科学家们凭借丰富的经验,依然发现了北印度洋莫克兰海沟的大型海底滑坡、地震、海啸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关键证据。这些发现,有效地支撑了“一带一路”国家海洋灾害防治、海底资源勘探等工作,更开启了中巴海洋科技合作的新纪元。

回望征途,我国深海科技的里程碑式突破接连闪耀: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地球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0909米,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

作为一名海洋科研工作的亲历者与奋斗者,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同时,我更深深懂得,这每一份荣耀的背后,凝结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险阻。海洋探索没有止境,面对未来的更多挑战,我们也将不惧风雨、劈波前行,为祖国海洋科学事业贡献力量。(本报记者严圣禾、党文婷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