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读书 > 正文

“我愿意到中国去,同你们一起战斗”(书里书外)

斯诺(右一)在陕北采访红军战士。

江苏人民出版社供图

《无问西东: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杨菁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根据前不久公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此次将邀请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出席纪念活动。

战斗在中国上空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虎队”、救死扶伤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第一个随八路军转战华北前线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这样的名单还可以继续列下去。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誓死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和行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一批批外国友人以不同方式声援并帮助中国抗战。

撰写《无问西东: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一书,让我走近历史的烽烟,近距离感受这些外国友人炽热的“中国情缘”。他们有不同的国籍,有各自的政治立场;他们中既有全面抗战爆发后专程前来援助中国的,也有侨居中国、不顾危险在日军铁蹄下保护中国民众的;他们中有闻名遐迩、备受赞颂的人物,更有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知的英雄,还有被俘受教后投身反战事业的日本战俘。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军事、新闻、医疗、经济、文化教育、人道主义救助等各个领域,有些人最后长眠于此,有些人虽然离开了中国,但一生都怀念和牵挂着这片土地。

埃德加·斯诺,被称作中国革命的“报春燕”,将“红色中国”的面貌第一次展现在世界面前。他的《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彼时中国全面抗战爆发,该书问世仅一个月就发行5版,拉开了西方记者赴身“红色中国”的序幕。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第一个报道中国红军的外国记者。她记录下外国记者访问延安时,同共产党领导人促膝谈心的场景,也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热情报道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还联名致信海外,呼吁国际援助。

这些外国记者不是没有看到中日军事力量的悬殊,但仍然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充满信心。为什么?因为他们耳闻目睹了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实地观摩了八路军对民众的教育、动员和武装,感受到了民众的觉醒和勇气。史沫特莱《中国在反击》、詹姆斯·贝特兰《华北前线》、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人民之战》等一批作品揭示了战争真实情况,戳穿侵略者的谎言,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为生存、为尊严而战的决心,为中国抗战赢得了世界主流舆论的支持。

“马海德”,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到陕北后为自己取的中国名字。他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在陕北,马海德不仅在医院坐诊,还常常背着药箱到分散在各个村子的病房四处巡查,不仅给军人疗伤看病,还给军队所到之处的老百姓诊治疾病。一次,卫生部部长饶正锡去医院检查工作,发现马海德大夫的门上没有挂科室牌子,便问院长,院长回答说:“他什么科都看,没法挂牌。再说挂了也没用,人们不管什么病都照样要找他。”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他不只是一个在枪林弹雨下救死扶伤的外科大夫,还是一名出色的医学教育者。“有多少中国技术人员经常受训?技术工作的整体水平有没有得到提高?中国人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吗?”在白求恩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外国医疗队的价值体现”。从“流动手术医疗队”到“模范医院”再到“特种外科医院”,他因地制宜地改进医疗救助的工作方法。没有课本,就亲自编写教材;药品器械缺乏,就自己动手研发。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时,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的约翰·马吉和其他留在南京的外国友好人士一样,每天都要忙着保护、救济难民。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他用一台16毫米的电影摄影机,在鼓楼医院等地小心翼翼地拍摄了揭露日军暴行的影片。受其所托偷偷将电影胶片带出南京的费吴生说:“这些是如此恐怖,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

明妮·魏特琳是当时留在南京的20多位外国侨民中的3位女性之一,也是几十家难民收容所唯一的女性负责人。她主持下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主要负责接收妇女和儿童,最多时接纳了1万多人。在这场卓有成效的救援中,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时刻,也有太多可歌可泣的人道主义传递。

翻阅梳理史料,为这些外国友人画像立传的过程中,他们的声音在我耳畔回响:“总忘记了我自己并不是一个中国人”(史沫特莱),“我愿意到中国去,同你们一起战斗”(白求恩),“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中,我感到极大的愉快”(马海德),“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更有意义”(爱泼斯坦)……他们对中国的情谊、他们为中国革命所作的努力,不仅感动了中国人民,也感动了世界,成为一首首国际主义的英雄赞歌。

外国友人助力中国抗战的故事,一本书远远讲不完。抗战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广泛支持,深刻体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也对当今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人类都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的背后凝结着太多人的血与泪,熔铸着无问西东的正义与勇敢。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5日 第 20 版)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