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杖子村的谷场上,金灿灿的谷子正被过磅装车。这座由国铁沈阳局投资170万元建成的杂粮加工厂,不仅让沙土地里长出的“金豆子”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更勾勒出“铁路+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图景。
破解“丰产不丰收”困境,需要精准施策的破局智慧。尤杖子村地处大凌河流域,沙质土壤孕育的谷子颗粒饱满、口感软糯,却长期困在“散、小、弱”的传统模式里。每到收获季,商贩压价、运输损耗、储存霉变仿佛三座大山,使村民的辛劳换不来应得的回报。驻村工作队调研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产业链——缺少加工环节便缺乏附加值,缺少稳定渠道便缺乏议价权。于是,170万元帮扶资金精准投向现代化加工厂,让小米从“原粮”跃升为“商品”。
企业化运营的机制创新,为帮扶成果注入可持续的生命力。铁路部门没有止步于“建厂房”,而是引入辽宁金火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接手运营。企业承诺每斤收购价高于市场价0.5元,这一溢价给村民吃下“定心丸”。上门收购的12吨谷子,三天内便完成加工,这种“从田间到车间”的高效转化既减少了中间环节损耗,又扩大了利润空间。村民不仅看到眼前的收入增加,更看到对未来的稳定预期。
铁路帮扶的独特优势在产业链条中清晰可见。铁路部门作为交通大动脉的守护者,使这座杂粮加工厂从选址到运营的每个环节都浸润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这种帮扶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发挥行业特长的“精准滴灌”。正如铁轨连接城市与乡村,铁路帮扶也架起“田间地头”与“市场餐桌”的桥梁,让土特产沿着钢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170万元建成的加工厂,到高于市场价的收购承诺,再到12吨谷子三天完成加工的高效流转,国铁沈阳局的实践生动表明,当国企担当对接市场规律,当行业优势嫁接地方特色,乡村沃土上就能生长出“共富之果”。如今,来自尤杖子村的米香,正沿着延伸的铁道线飘向更广阔的远方。(大连车务段 杨小锋)
